住房有梯度消费符合房市的实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今天(2010年8月21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主持召开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在制度设计上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的事实是:住房的梯度消费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实际。
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有许多。投资需求、享受型需求、收藏性需求、迁徙型需求这些比较“高端”的需求经过十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得到快速的满足。但是,还有一大批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下收入者、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等待“安居”、期待改善居住环境。因此,在保障商品房供给平衡的同时,增加普通商品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供给,应该引起媒体、公众、社会的关注。
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把“增加有效供给”作为住房供给的重心。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来说,分层消费才是房市的关键问题,供给方式新变化 引发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的重大“变革”,这个大局已经越来越明朗化。我们知道,经济界有个“木桶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决定房地产健康不取决于高房价和高端市场,往往取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中低收入住房需求群体成为今后房地产市场的“短板”。巩固商品住宅市场这块“长板”,加长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块“短板”,成为政策核心。
有多样的住房需求,必然有多样性的供给。巩固房地产住宅市场成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履行政府“保障”的职责,采取“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的双轮驱动措施,必然是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的可行路径。决策层提出“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房地产实际,符合更广大老百姓住房消费的客观要求。
“中国办法”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应该是房地产界“春天派”的一贯观点。一个多层次住房供给链条、一个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的局面,必然告别住宅市场畸形发展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