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专家的看法当成权威
————房价热议引发的思考
房价热议让很多人迷茫,今年价格是高还是低呢?明年房价是涨还是跌呢?今后楼市走向是拐还是不拐呢?连专家们也争论得一塌糊涂。
按照群体分,学者研究房地产市场有洋味道和土味道的结论,有看涨的、有看跌的;开发商有看市场细分的、有看大势涨落的;大众有希望房价涨实现保值增值的,有希望房价深跌实现安居梦想的;决策者既想房价涨、又想房价跌......。
仅就权威学者的说法,我们看出热议房价的根据和结论有多么的不同:
社会科学院本是研究社会的权威机构。权威机构中,学者专家们的观点就有不同声音:
1.今年3月31日,北京市社科院发布四本蓝皮书,社科院“明年房价真正降”说法重新引起对房价的议论,在对2010年房价及房地产市场预测时,副所长戴建中表示2010年保障房的井喷将对北京房市产生较大影响,届时,才是北京真正降价的时刻。引发了开发商驳斥,引出潘任PK社科院的话题.其实,明年房价不会大跌,也不会“真正降”。
2.中新网7月16日报道,中国社科院专家齐建国接受中新网视频访谈时表示,在北京全国有钱人都想在北京买房,使得北京房地产价格由全国有钱人决定,当地的工薪阶层显得无力支付。曲折含蓄的告诉社会房价上涨的原因并且房价趋势还是上涨。
3.上周有报道说,北京市社科院一副院长表示:物价不会涨房价不会降。据报导,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分析:从目前的数据看,第四季度gdp增长不会低于10%,从而使全年gdp增长稳站在9%以上,预计将会达到10%以上。就当前北京的房价,梅松认为,从政策上看,如果银行放贷政策不变,房价的趋势就不会变,北京房价只会上涨,没有下降的可能。
还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房地产市场,研究房价的高低及走势。什么“房价收入比”呀,地价房价比呀,什么租金价格比呀,到底研究房价是不是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切入点,有待探讨,研究房地产市场究竟有什么用?值得思考。
研究市场研究数据无可厚非,但是忽略市场因素研究的结论一定多种多样。很多时候很多结论没有参考价值甚至误导公众。如果权威人士的观点和市场行情一样变来变去,一定没有权威。
引据上述权威部门的三种说法,意在说明房地产市场的真实行情是房地产研究人员的生命力。
依赖房地产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的人群有房地产商、决策者、购房者、学生和老百姓。往往研究人员到底研究房地产市场做什么,研究房地产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而研究往往值得思考。
研究的目的有:
1.哗众取宠,鼓动社会的不满。
2.为民请命,揭弊建言。
3.泄私愤,张扬个性。
4.指导市场健康运行。
5.交流沟通,提升社会共识。
6.寻找真谛,警示后人,促进社会和谐。
7.丰富完善理性思考,为提供有价值的精神产品。
......。
研究的角度:
1.吃着中国饭、盯着书本看着海外,判断中国的楼市,给开发商下“洋药”。
2.听着老百姓的怨声、看着楼市的漏洞,迎合社会口味,却没有治病的药方。
3.闭门造车,ABC逻辑推理,制造玄学,忽悠民众。
4.打情骂俏,指桑骂槐,轻浮警世。
6.忽略研究实事,只研究如何PK名人,如何用洋理论包装自己的权威。
7.脱离中国市场,把供需方当学生,指点迷津。
8.生搬硬套国外理论,不看中国庞大市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僵硬坚持自己的观点。要么唱衰下去、要么唱涨下去,坚持数年市场波动总有对的时候。
9.土洋结合尊重实践。
我国房地产市场前所未有发展,为理论争鸣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
学习外国房地产理论是为了应用,参考“洋论”总结土生土长的实际更是为了应用,而只有起到答疑解惑作用的观点才真的有用。
房价高有种种“条件反射”,如果脱离市场实际想寻找解决市场问题的药方。你无论在国外,你还是在书斋,都很难找到高房价的推手是谁!
实践犹如河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市场就是实际和实践的实况。不变的论据怎么能准确解读变化的市场呢?脱离市场,房地产市场“拐点论”不科学是必然,楼市最大矛盾也不是房价收入比畸高,地价房价比更说不清高房价的原因,市场的每次变动,都是理论研究面临房地产实践的最大考量!
不论是北京社科院的专家还是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在一年之内的不同声音告诉我们,当房地产界急需理论支撑和理性判断的时候,市场的权威才是最大的权威,当人们想通过专家分析了解真相的时候,一定不要把专家的看法当成权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