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等饿房车音乐美食旅行团之 面锅里面煮锅盖的镇江锅盖面


标签:
肴肉草莓音乐节岛屿生活旅游美食圈镇江三怪锅盖面 |
分类: 旅途美食记 |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古人对镇江一带地形地貌的生动描述。镇江,位于中国两大黄金水系——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山水相连,风光旖旎,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饮食文化遗存丰厚、源远流长,“镇江三怪”、“长江三鲜”便是逐渐形成的吸引八方宾客的饮食文化资源,而“面锅里面煮锅盖”的镇江锅盖面便是镇江三怪的代表。镇江锅盖面和重庆火锅一样是特有码头文化的表现,“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是镇江饮食的一项创举。当年的“江湖码头”客来客往,行色匆匆,特定的社会氛围使然。镇江人尤其偏爱面食,食客感受也最深:用小锅盖煮面,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条不容易烂,有筋道,加之杉木锅盖的香味和各种作料、调味品,“浇头”,味道更佳。“镇江三怪”中的“肴肉”和“香醋”为品尝镇江锅盖面展示了更进一步的选择。锅盖面已成为镇江早餐四大件“锅盖面、烧饼、油条、豆浆”之首。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衣冠望族带着北方作物和先进技术举族南下,渡过长江,首先到达的便是镇江,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镇江原有的粮食作物结构也将北方的面食习惯带到了镇江地区在流传千余年的过程中,面食又与镇江当地特有的码头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镇江锅盖面。锅盖面在市井民坊间口口相传,家喻户晓,是镇江市井生活的独有景观。老镇江人都不管锅盖面叫“锅盖面”,而是叫“伙面”,八分钱一碗,价廉物美,深受平常百姓的喜爱。解放前,南门外有林义隆、中华路狮子巷口有杨大昌,每天早上和傍晚,店门口坐满吃面的人,店门口的那口大锅,总是热气腾腾,小锅盖漂浮其上。过去很少听说哪家的伙面店有猪肝、腰花、长鱼面,要想吃得自己带去,店家忙时得自己切好,店家给烫一下。后来随着“镇江三怪”提法的兴起,锅盖面才有了今天的名字。
镇江锅盖面的传说有很多种说法,镇江人喜欢吃伙面,街头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伙面店的面条不是像现在用手擀出的,是人坐在长长的擀面杖上,在和好面的擀面桌上“跳”(压)成薄片、再用刀切细而成,这样“跳”出来的面条柔韧性特好。
面锅大,锅盖小当面条下入沸水锅后,用一个小锅盖盖在面汤上。其特点:一是生面条逐份投入,熟后不粘结,不散乱,分量准确;二是面汤滚沸时,易于清除浮沫,保持面汤不混浊;三是面条易熟透,不生不烂。
因为还要吃大餐所以厨房同学只点了腰花面和斩肉面给大家
尝尝,面做的果然不错,面筋道,面馆大叔还友情叮嘱了让赶紧吃泡一会就没这么劲道了,汤底也很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