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成本问题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日益突出,于是,很多企业纷纷开源节流,以期降成本、增效益。按说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是所有企业都应该遵循的道理,本无可厚非。但到底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实施企业的降成本工作还是要认真思量,以防因不适当的降成本措施给企业发展带来伤害。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一切工作都应以有利于企业赢利和发展为宗旨。”“钱是挣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这些话听着大家似乎都明白,可偏偏做的时候就全忘了,在一些不合适的降成本措施纷纷被推出后,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甚至因此走向没落,下面是几个典型的不合适措施:
一、克扣员工基本工资
曾有一国内民营企业,其经营状况并不算差,但老板为了降低企业运营费用,竟变着法的找理由克扣员工工资和奖金,并因此被多次告上法庭,还屡教不改,这家企业的老板堪称典型的顽固派。这个企业经常惯用的理由有:试用期请假一天扣罚全月工资;辞职的,扣罚辞职当月工资;工作量不饱和(这似乎是领导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问题),扣月工资*%;迟到扣当日工资(这里需指出的是迟到是按打卡时间统计,如果拿钥匙的人晚来了,那全公司的人都算迟到,都扣工资。)
我们可以想象员工在这样一家企业工作会多么的不开心,这种不开心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并最终体现在工作效率上。
二、减少福利性行政支出
某公司为了节省支出,用净水器取代桶装矿泉水本也没什么,只要根据使用量(过滤自来水的升数)及时更换净水器的过滤芯即可。但问题是这家企业,为了节省费用,一方面是六、七十人才用一个饮水机;另一方面,四年没有更换过一次滤芯。因饮水机水质有问题,员工不得不购买矿泉水或从家带水喝。其它的诸如手机通讯费补贴、交通费补贴等等则干脆取消,出差的差旅费标准是按每次出差目的地的最低旅馆费用现定。
在一个强调人性化管理的时代,在外资企业纷纷为员工提供免费饮料和水果、生日送鲜花和蛋糕等,充分体现公司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的时候,该公司的种种行为无疑是背道而驰,它必然会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降低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果不其然,受这样一种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员工积极性不断下降,工作效率日益降低,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现在,企业离破产的边缘只有一步之遥。
三、频繁裁员,以试用期员工取代老员工
某公司为了降低管理费用,除了采用第1项措施外,还频繁的辞退老员工,招聘试用期员工,试用期快到了就以不合格为由辞退------如此反复。
频繁的裁员和引进新员工,将使企业不再拥有业务娴熟的雇员,极大地降低员工的安全感,提高员工的焦虑感,企业的稳定性和业务开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第一项和本项所提及的这家企业因长期惯用克扣工资伎俩,企业凝聚力不断下降,老员工纷纷离职,新员工又留不下,企业经营日趋困难,老板虽然采取了多元化等挽救措施(措施似乎不对路),但企业最终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
四、减少研发投入
某公司在经营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以未雨绸缪的名义制定了一项庞大的降成本计划,涉及到所有部门,其中赫然在列的是将研发人员辞退二分之一,包括核心业务的许多骨干开发人员。除裁员外,该企业还大幅度缩减了研发部门的试验和调研费用,当然,项目奖金的缩减更是不可避免。
之后,因企业研发实力下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新产品迟迟开发不出来,老产品暴露出的问题又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公司内外,怨声载道,企业经营步履为艰。
五、大幅缩减营销开支
上面那家公司在缩减完研发开支后,又把大刀砍向了营销部门,觉得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名气了,不需要那么多营销人员跑市场了。一方面果断决定营销系统减员二分之一;另一方面缩减用于客户关系沟通的促销费用。这两项举措实施以后,立竿见影,营销费用大幅度降低,老板看着财务报表高兴的合不拢嘴。
但好景不长,因营销人员大幅度缩减,市场调研等工作几乎就没人做,企业经营与市场需求日益脱节。同时因缺少有效的客户拓展和关系维护工作,不但新市场开拓遇到困难,既有客户和代理商也不断地被同行业挖走,产品销量大幅度下降。
六、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以次充好
同样是上面这家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将原本购买原装芯片改为购买仿制芯片;原本采用防火元器件改为普通易燃器件------等等。没多久因新材料、新器件质量差,导致产品运行非常不稳定,甚至还发生了设备起火的事故,客户意见不断增大,纷纷要求退货和赔偿,企业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不可否认,上面这几家企业都获得了短暂的利润提升,但之后不久却纷纷陷入了经营困境,有的甚至破产倒闭。这几家企业都为自己本可避免的的不当决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出现这样的结局恐怕是企业的决策者当时作出这些决定时根本想不到的。
企业经营不比老百姓过日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用考虑那么多。经营工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企业老板必须认识到各项决策之间的关联性,在起草制定各项降成本措施时,一定要系统考虑,该节约的地方一定要节约,但不该节约的地方一定要舍得投入,避免因小失大,影响企业发展,最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