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是正式官方文书,代表政府立场,“蓝皮书”反映情况、成就等,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黑皮书”以事实为根据,以无厘头为手法,以反思为主题,以警示为目的。笔者走过不少地方,看到、听到许多触目惊心的环保真相,以黑色幽默揭露“黑问题”,但愿能给环保工作者及政府官员提供有益的议题。
很大一部分城市仍没有一处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地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低,县级市及县城建有专门污水处理厂的比例估计不足一半,尤其是西部、北部地区,很多厂区及工业园区临近河道规划建设,为的是取水方便,排水方便,上水下水不分家。有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混乱,把国际化的步子迈得很大,却把建污水处理厂的事往后排。
城镇越小,垃圾场越多:从全球范围来看,垃圾无害化处理仍是世界性难题,卫生填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通用办法。目前在国内,大城市均有专门规划的大型垃圾卫生填埋场,当然是建在离城市有一定距离的乡村,相对较小的城市,由于缺乏规划或者就近图省事,垃圾场遍布城郊周边,有的是为了作为地基材料直接填补原有的大坑、沟谷。很多城市的领导对本地的高档酒店、洗浴歌厅如数家珍,却对本地究竟有多少个垃圾场一问三不知。
城市和乡村正在进行环保对抗赛:城市大搞爱国卫生、增强环保意识,把垃圾污水排到周边乡村,把重污染企业赶到乡村;乡村把添加了苏丹红的鸡蛋、投放了避孕药的王八、喷洒了农药化肥的大米和蔬菜供应到城里,而给自己留下相对干净的自留地自给自足。
城乡结合部正是污染带:城市越大,这个环城污染带越宽、越严重,这里滋生着蚊蝇、疾病传染源,也滋生着拣破烂的、逃难的、流浪的、要饭的、甚至随时侵蚀社会和谐的犯罪团伙。不以为然的领导可以在方便的时候视察一下自己领导的城市的外环路立交桥下、环城绿化带的树林中及其附近的村庄,就一目了然了。
行政区划边界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行政边界在哪,重污染区就在哪。举个例子说明,在上海与江苏、浙江边界有个离上海最近、最大的淡水湖叫淀山湖,原来是上海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由于都把它看成资源,又都把它看成垃圾场污水库,一方面掠夺开发,一方面无节制排放,现在倒好,污染了再花钱治理,可是又因为是处于行政边界,治理的时候谁也不会花力气,治了也白治。湖西侧有一条小溪作为上海与江苏的分界,上海那边种西瓜,农药化肥水直排到小溪里,江苏这边临着村庄,生活污水直排到小溪里,小溪成了上海与江苏共有的天然污水设施,又直接排到双方赖以生存、引以自豪的淀山湖里。这绝不是个案,哪里都如此。
城市母亲河都是垃圾场、下水道、采砂场:人类依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建,估计哪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母亲河。母亲河有其包容性,但承载力是有限的,昔日的生命线,城市的蓝脉、绿脉,现在往往都变成了城市最大的伤疤。曾经以“八水绕长安”著称的西安古都,水变小了,变黑了,又不得不启动“大水大绿”工程,国务院拨专款治理渭河,省市专门成立浐灞生态区,清理母亲河里留下的垃圾场、下水道、采砂场,抚平创伤,修复生态。
项目环评形同虚设:制度定得很完善,哪一级政府都有专门的项目环评审批部门,哪一个占用建设用地的基本建设项目都要经过环评才能上马。但由于招商心切,恶性竞争,尤其是西部地区,有钱就是爹,哪还顾得着审查。项目环评成了政府的收费站,环保局先出环评指导意见,委托本地专业环境研究机构编报告,再交到环保局审批,费用收了,起不到作用。为了通过环评,噪声、水样采集可以张冠李戴,报告可以随意修改,专家评审更是走过场,因为专家都是拿了评审费的,哪能吃了喝了拿了不办正事,于心何忍?重大项目更是政治至上,环保靠后,奥运圣火登顶了,中国政府兑现了承诺,全民、全世界欢呼了,可它会对脆弱的珠峰环境造成怎样的后遗症谁来环评?谁敢环评?
今年初,国务院实行机构重大改革,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眼下,全国上下正在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大讨论,绿色GDP正深入人心,节能减排、中水回用等环保关键词到处传唱,但愿通过全员的不懈努力,上述的环保不和谐音符能越来越少。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
0755-2672224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