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就有媒体披露,全国公众通过企业广告所熟知的权威牙膏质量评估机构——“全国牙防组”居然设在一幢标为“学生宿舍”的老楼,而且只有两个人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据报道,其所进行认证的产品样本均为企业主动送递上来的,并非由认证机构在市场上随机抽样获得。全国牙防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四家“权威”认证机构一致声称:“只对送检的样本负责。”“全国牙防组”等四家认证机构给公众上了一堂权威课:原来“权威”居然是可以被冒充和滥用的。
直到2007年4月30日,卫生部才宣布撤销全国牙防组。随着全国牙防组事件不断被曝光:违规认证、违规获利、违规财务运作等,在公众的关注下,一个在“不官不民”的身份状态中生存了近20年,进行十几年“权威认证”的组织,终于“寿终正寝”了。
牙防组事件之后,人们不得不追问:像牙防组这样的“怪胎”,为何能逃脱层层监管?各行各业的那些正在实施“权威认证”的机构,到底有多大的权威性?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房地产界的“牙防组”现象。被公众认可、被权威认可是企业的共同追求,排名、排序、认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完全官方的机构搞认证、评奖是不允许的,完全民间的机构搞认证、评奖又没人理会、没有公信力,于是,众多的像“牙防组”这样的“不官不民”机构在地产界应运而生,看似权威的认证、评奖活动铺天盖地。
其实,经过牙防组认证的牙膏和一般牙膏没什么两样,但老百姓被忽悠了,争相购买,于是,更多的企业自愿花大钱买明知道不具有权威性的认证,还花大价钱投放广告说“经过牙防组权威认证”,又有更多的老百姓被忽悠。房地产界的“牙防组”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媒体顺势大赚一把,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