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小城建设的号召, 2001年1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发[2001]11号文《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一城九镇”的规划目标,为了避免“千镇一面”,并对各自的风格做出了规定:
松江新城—英国风格
嘉定安亭—德国风格
宝山罗店—北欧风格
青浦朱家角—中国江南水乡风格
金山枫泾—俄罗斯(或美国)风格
闵行浦江—意大利风格
浦东高桥一荷兰风格
南汇周沛—法国风格
奉贤奉城—西班牙风格
崇明堡镇—澳洲风格
此政一出,立即引起了业界专家的强烈质疑,但各级政府仍我行我素,甚至有外地官员来考察学习的,尤其是乐坏了这三类人:
一是规划官员。终于等到机会了,他们如获令箭,纷纷前去各国参观,带回大批图片资料以及第一手的感官资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贯彻上级的意图,才能取得“异域风格”的真经,朱家角的官员最倒霉,只能到苏州、浙江的水乡去串串亲戚。
二是境外“无证”规划机构。德国的设计大师来了,美国的设计专家来了,意大利的设计名角来了……刹那间,在上海的每一个乡村角落,都能看到外国建筑设计师在踏地察看调查、挥汗如雨的身影。据有关部门透露,累计有30多家外国设计院(所)前来角逐“一城九镇”的规划设计,据公布的资料显示,上海“一城九镇”规划基本无一例外地被老外或假洋鬼子中标,其实,按照我国现行规定,他们的“洋本本”再牛在中国境内也是非法的。
三是开发商。“一城九镇”等于是政府帮开发商编了故事,造了概念,楼市井喷及后来的疑似泡沫与这一文件不无关系。
为了再现当年的热闹场景,现摘录网上一段帖子“松江区一栋刚刚封顶的法院将被迫改为英式建筑,已经盖好的没有办法,可是边上有座还没有施工的桥得改成英式的,找来图片,工人纷纷反映难度太大,得有设计图纸,原建筑师表示不会设计英式桥梁,于是有关方面找来了英国皇家设计院,问:是洋鬼子吗?答曰:都是说中国话的!”
这里引用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在2006年8月7日《中国房地产报》上评价郑州市郑东新区规划时的一段话,“我们借用外脑、引进人才是对的,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崇洋,迷信海归派,外国人现在拼命挤占中国的规划设计市场,他们琢磨透了中国一些地方或部门领导的心理,外国人不知道糟蹋了我们多少钱!”
记得在2005年底的上海住博会预告上还写着“一城九镇”专业展场,后来取消了,看来政府已经感觉到这个玩笑开大了,人为的差异化玩不下去了。
令人费解的是,时隔不久,上海的人为差异化闹剧又在续演,2006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以“详解上海区县新名片”为题报道了上海正在进行的19个区县产业功能定位蓝图战略规划。报道说,上海公布了南汇区和金山区的功能定位,今后,依托海洋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以及建设以精细化工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成为这两个区的核心发展方向,“海洋南汇”与“精化金山”是其新“名片”。 此前,“汽车嘉定”和“精钢宝山”的功能定位刚刚写入上海的“十一五”规划,还有“航天闵行”、“生态崇明”和“创新和谐国际化浦东”的功能定位也已确定,相反,黄浦、卢湾等知名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其定位问题反而迟迟没有结论。
一些学者立即发出了商榷的声音,每个区县都要搞一个功能定位,确定其主导产业,是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同时,是否有强化“行政区”分离式发展的倾向?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产业集群也好,主导方向也好,错位发展也罢,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是政府的文件规定出来的。在此政策出台之后,还不知道又有多少“豪杰”乐此不彼呢!
(崔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