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31=9.11?

(2006-09-11 16:51:03)

 

今天是911的五周年纪念日,是个令全世界人民恐慌的日子。由此我联想到831,两年前的 831日,业界俗称的“8.31大限”,也是个令无数地产人恐慌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焦点房地产网还别出心裁地举办了“8.31土地大限两周年祭--扑朔迷离的土地市场”论坛。

 

真正的土地大限开始于20024月,当时国土资源部下发的11号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经营性土地协议出让方式,代之以招拍挂。由此掀开了一场“土地革命”,但其效果不明显,很多土地仍然在协议出让。紧接着20026月份出台了33号文,该文件还是给协议出让开了个口子,绿化隔离带项目、小城镇项目、危旧房改造项目、高科技项目等4类经营性用地仍可以协议出让,这也导致了后来8.31大限前各地的圈地高潮,抢搭协议出让的末班车。终于,2004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71号文件《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04831日前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再次强调所有经营性用地都要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当时的开发商都抱着“谁在8.31前圈出地来就能发一笔大财”的心态,没有对地块进行调研,市政配套如何、拆迁能不能拆得动、房子会不会有人买”根本不考虑,赶紧报方案审批,所以当时8.31过关的很多项目都是盲目的。仅就北京而言,8.31大限前突击过关的项目共288个,规划建筑面积4600多万平方米,其中约有2000多万平米至今尚未动工。按照《闲置土地管理办法》,两年不开发无偿收回,从2004831日算起,两年也过了,不少开发商面临土地未开工无偿收回的风险。早在20058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宣布收回38块地的使用权,近日,广州也收回了43宗、823019平方米闲置用地。据报道,现在各地收地行动正在加剧,政府动真格了,开发商尝到了当时的冲动酿下的苦果。

 

其实,触动地产神经的又何止是831?数不清的“国六条”、“国八条”,以及200681日刚刚施行的“双规”,这一套组合拳之后,引起了更强烈的轩然大波。一方面,“地价拉动房价、还是房价抬升地价”的争论喋喋不休,另一方面,房价更加疯狂,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815日发布的7月份房价数据:我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其中,深圳上涨13.6%……,上海下降3.5%……。

 

2006614,《中国国土资源报》刊登“让土地执法风暴来得更猛烈些”的文章说,“国土资源部日前紧急召开土地执法会议,要求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坚决查处严重土地违法案件,会议明确,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今年6月公开、依法、严肃查处3起以上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年底前达到 8起以上。”对查案的数量制定如此的量化指标,实在让人“毛骨悚然”,尤其是联想到同期公布的“二刘”事件,让不少预言家产生“还有一批土地高官下课”、“还有一批地产商收工”的断言。

 

让做好了打持久战准备的开发商们更不知所措的是,20068月份以来,京沪穗深四大一线城市几乎同时开始“井喷”式供地,是顺势拿地、还是静观其变?等仔细思量,才明白个中缘由,原来政府似乎悟出了“唯有增量供地才是抑制房价的根本措施”的硬道理,一方面用原材料充足供应来满足过旺的成品需求,一方面多供应远郊地生产低价房来平抑房价总体水平。

 

针对日益高涨的工业圈地风潮,全国性的土地调控风暴即将展开,新规将直指工业用地。813日至14日,全国土地调控工作座谈会在昆明召开。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会议上强调,坚决遏制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一位国土资源部高官表示:“这次国务院要求的专项行动,措施将更为严厉,目标更为集中,重点落在工业用地上。” 8月31,《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发布,这一政策迅速被业界解读为国家一系列土地新政中的最高指令,也意味着国家对于土地调控的坚决态度。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甘藏春日前表示,“受土地新政影响,地价总水平将增长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从这次出台的土地调控政策看,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等主要成本都将有所提高,但不同用途地价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格将基本持平,小城市有所波动;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将提高40%60%,恢复到基准地价的水平。”这会不会又引发一场中小城市的圈地风潮和工业地产最后的晚餐?

 

911不只属于美国,也触动着全世界人民的神经;831不仅关乎地产界,也直接波及与地产相关的许多领域、甚至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起居。911是人为的灾难,831确是为了实现美好愿望而进行的人为调控。虽然我们并不指望调控能够“精确制导”,但是一旦调控失灵,却会引发更大的人为灾难。我们的神经已经很脆弱,我们期望少一些政治风暴,多一些“润物细无声”,少一些“一惊一咋”,多一些理智。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 0755-267222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