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山楂树》究竟昭示了什么?
(2010-10-19 19:58:33)
标签:
李恒昌电影评论张艺谋山楂树之恋静秋回归艺术娱乐 |
张艺谋的《山楂树》究竟昭示了什么?
李恒昌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反映在相对极端社会环境里追求美好爱情的纯情故事片,总体来看比较成功。其清新纯情的风格,在目前比较喧闹和浮躁的影坛,吹起一缕淡淡清风。它的出现,昭示了张艺谋电影艺术某些本真的东西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游走之后实现了新的回归,对于当代影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影片最后,静秋病床前“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的深情呼唤,似是一种意象,既是对生命的呼唤,也是对爱情的呼唤,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呼唤。这部影片,体现了张艺谋对电影艺术新的认知和和新的把握,标志着他艺术追求三个方面的回归:
首先,由大搞“政绩工程”回归打造“灵魂工程”。很久以来,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大手笔、大场面、大制作,在气势和排场上下了不少功夫,意在给观众制造“强烈的视听奇观”。这方面,《满城尽带黄金甲》达到了极致。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不但没有达到冲击大奖的目的,却混了个“搞装修的”糗名。也许张艺谋意识到了“搞装修”不是他的擅长,这一次他主动调整角度,放弃原来的思路,重拾纯情手法,从重视听刺激转换到重养育心灵,在纯情上下了超乎寻常的功夫。这虽然是一次回归,但也是一次觉醒和进步。需知,电影艺术也有一个科学认知问题,不能像某些政府官员一样,一味追求GDP,不注重质量,刻意制造所谓“政绩工程”。
第二,由揭示“扭曲人性”回归反映“美好人性”。最近几年,中外电影以反映和揭示压抑情况下的变态、扭曲人性,以及个体对抗体制为时尚。无论是奥斯卡获奖影片,还是国内某些名噪一时的所谓大片,无不走进这一怪圈。张艺谋曾经一度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终是没有成功。《山楂树之恋》走出了这一穴臼,它虽然涉猎极端环境对美好人性的压抑,但反映的却是人的正常、美好的人性追求,而不是人性的扭曲和变形。整部影片很阳光、很清纯、很向上,较好地处理和把握了以人为本,维护人性尊严,与揭示潜在人性的基本关系。
第三,由重视“票房价值”回归重视“艺术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超功利。在市场经济社会,面对种种诱惑,要想做到“超功利”非常之难。在此之前,张艺谋的电影,也一度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票房价值”的诱惑,一个是奥斯卡奖的驱动,好像拍电影就是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张艺谋对票房价值、艺术价值,特别是对奥斯卡奖的深入认识,使他的功利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山楂树之恋》是这方面的一个新的尝试,既然已经开始,想必不会很快结束。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探索的角度看,《山楂树之恋》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影片中山楂树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想借此深化主题,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山楂树只是故事的一个由头,游离于爱情主题之外,至少没有与整个故事形成有机统一。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因患白血病死亡,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故事不仅老套,在反映现实生活上也缺乏力度和深度。影片刻意追求真情,但个别地方用力过猛,显得有些矫情,某些情节让80后群体不理解,致使有人说这部片子“很山楂”。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