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是个有宏大志向的小国之君,他不停地向孟子请教与治国有关的各种问题,这回他派出了大臣毕战(多好的名字,最适合做裁军办主任),跑到孟子住处,请他重点讲讲周朝的“井田制”是如何操作的。
这天孟子心情不错,他先夸奖了这对勤学好问的君臣一番,说他们有出息:
“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看得出来,孟子是把“井田”和“仁政”划等号的,他所说的“仁政的经界”,就是狭义的井田的地界,没有其他更深的喻义。地界不清楚,分田不公平,这在今天也是大事,村民经常为此互殴。
孟子甚至比村民更看重地界的清晰和公正,连个地界都划不清楚的国君,在他眼里不是笨蛋,而是暴君: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然后孟子结合滕国的实际,开讲用“井田”治国的操作规程:
“夫滕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这段话前几句的意思是:你滕国虽然小得可怜,据说方圆只有五十里,但那也是既有治国的贤人,又有养国的农夫的地方,人口结构很完整,足够你滕文公折腾一番,施展治国抱负了。
“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这是井田制的核心内容,技术含量相当高,根据前后文,勉强解释一下:离国都较远的地方,九百亩为一井,其中八百亩由八户农人每户一百亩分头去耕种,一百亩作为上交国君赋税的公田,由大家共同耕种之,这就是所谓的“助”;至于离国都很近的“井”,则实行二十税一的政策。(为什么“什一使自赋”要解释为“二十税一”而不是“十税一”呢?这是个问题,得向先生求教。)
后面几句语义就比较清晰了,只需要解释一下“圭田”,圭田就是祭祀的田,所获收成都奉献给祖宗;人人都有祖宗,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圭田,你的官要当到足够大才有资格配备圭田。
孟子告诉毕战,井田划好后,要注意先公后私,否则公田肯定就荒废了: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诗经里有首诗叫《大田》,孟子引用过其中的两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说它表达了农人们对国君以及归国君所有的公田的热爱;我怎么觉得这其实是农人们劳作之余的无奈叹息:反正无论如何都得先耕种那该死的公田,那老天爷你就先下雨浇灌公田吧,捎带着给我家的私田淋点水就行了。
毕战边听边记,孟子笑意盈盈,最后竟然还谦虚了一小下: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所说的只是个大概,如果你们滕国要实行井田制,那是需要发展创新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相信你们滕国君臣是能够玩转这个注定要被后世文人当迷语猜来猜去的所谓“井田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