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不出”和“写不动”——从两个现象看“组织性思维”

(2022-07-12 21:49:07)

有位同学参与编一份刊物,想为四十年前的老同学发一些文章,就向几位同学约稿,当时都答应写稿,却迟迟拿不出来,最后是“抱歉,实在写不出来了。”这位同学很奇怪:不是写小说、剧本,就是写点散文,几十年的经历,总有些内容可写,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有的教了几十年中学语文,写一篇散文这么困难吗?他们平时在微信群里不是也常有留言什么的吗?

通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手生了”。其实,生疏的不是“手”,而是“脑筋”。弄懂了写作的特点——组织性思维,就好理解了。

写微信,回复短信,当然也要用脑子,但那是片段性思维,想到一点就写一点,只要思维正常,什么时候都能写。写文章的动脑筋就不一样了,那是组织性思维,要把生活经历、阅读体会、人生感悟在心里滚成一个团(组织成一个整体),再找到一个聚光点,相当于从毛线中理出线头,一点一点抽拉出来(用连贯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跟微信聊天是两码事,比它复杂的多,难度大得多。长期不动笔写东西,思维理不出线索,或者有材料但缺乏感受,思维不能聚光,没有自己思考的东西,自然就写不出来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也许积累了一些字词句的知识,熟悉文章分析的路数,但这些都是记忆性的内容,是用来看别人的。而许多的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是只“说”(讲课文)不“练”(动笔写东西)的。表达自己,久而不做,一旦面对写作任务,就会感到“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就是“写不出来”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种是“写不动”了。通常指年纪大的人。乍听颇奇怪:在纸上写字,或者在键盘上敲字,又不是搬石头、扛麻袋,怎么会“干不动”了呢?这里不是说的“体力”不足,而是“脑力”不足。头脑的生产力有大有小,体现在不同的脑力劳动上。写作组织材料是一项艰苦的精神劳动,有过写作经验的都知道,构思阶段有时会因精神高度紧张而夜不能寐。而有的脑力劳动就不需要这样大的强度。因此,年老体衰之后,思维能力随之衰退,写一两句题词、祝贺、评价还可以,写长篇大论的文章,脑筋就把握不住,没有这个组织能力了。曾经听一位患了病的教授说,现在自己论文“写不动”了,但还可以做古籍标点、校注的工作。而四川老作家马识途,百岁还能写文章,头脑的生产力让人钦佩、羡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