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乡与还乡——三苏故里遐想

(2022-09-01 10:35:07)
标签:

文化

分类: 岁月留痕(个人经历和记忆)

   怀乡皆因离乡引起,今人是这样,古人更加如此。古代没有当今社会的交通方便,远离故土之后,还乡不是件容易事,因此古人笔下的怀乡之情总是不绝如缕。

苏轼青年离乡,其后两次短暂回乡服丧,以后再也没有回过眉山。研究苏轼的专家们都指出,苏轼写青少年时期家乡生活的诗文不多(这和李白相似),他的重要诗文,都是宦游他乡的所历所感。但诗人笔下家乡之事少,不等于思乡之情淡薄。杜甫留下著名诗句“月是故乡明”。李白出川游历,船到湖北荆江,感到随他而行的还是家乡的水流,不禁深情吟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苏轼也是,在镇江游览金山,想到长江上游在四川,亲切地称为“我家江水”。家乡亲戚到来,唤起了对故园的思念:“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离开家乡的苏轼,建功立业是重要的人生大任,于是旷达的诗人把所居之地都看作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但是,他一面说着“休对故人思故乡”,一面还怀着功成名就之后的归乡之愿:“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怀乡与还乡——三苏故里遐想

苏轼一腔怀乡情,逝后却和其弟一起长眠在嵩山之阳的郏县,当地人还为其父苏老泉建了衣冠冢,称为“三苏墓”,也建有“三苏祠”。由此看来,苏轼的还乡梦实现了吗?

这要看怎么理解“还乡”了。

说到大诗人的身后归宿,李白原籍陇西,葬于安徽,离故乡千里之遥。杜甫在潇湘辞世,后由孙子将其迁葬河南老家,算是魂归故土。在杜甫的家乡,杜甫故里、杜甫陵园和豫商康氏庄园三个景点呈三角之势,彼此相距十数公里。当今都重视利用名人的光环开发旅游观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旗之下,此举更显得高大上。杜甫故里辉煌大气,据说地方政府出资1.5亿元修建的,数公里之遥的康氏庄园

也是游人如织。而杜甫陵园却是冷落荒凉,到了附近村里,问路都不知道。清楚记

得,那一天门外就停了我们一辆车。进到里面看,杜甫墓荒草萋萋,一派萧条。明显,名人故里、富商庄园能吸引游客,有可观的“旅游开发”价值,而陵园、墓地人迹罕至,开发者也不愿多施青眼。如此看来,杜甫“还乡”之后的境遇该如何评价?

鲁迅说,杜甫不是古人,好像还活在我们人堆里。是说他的诗歌至今还有着活生生的力量。苏轼呢,林语堂说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我们今天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苏东坡出游,甚至一起种菜。苏轼离乡已是久远的历史,但苏轼的被尊崇却是历代不绝,久盛不衰,尤其在他的老家眉山。

好像是歌德说过:“每一个作家都是他本民族的先知。”但基督教《圣经》里却有另一种说法:“一位先知在本国和自己家里是不受尊敬的。”先知是洞察世事的大智慧者,苏轼,称为先知应当之无愧。如果觉得“先知”一词的宗教意味太浓,换个词语,那就称苏轼贤、先哲吧!

他在自己家乡受到的可不是一般的尊敬,而是如仰视山岳,只要看看那些历代名人

题写的匾额、对联,就可以知道尊崇的长度和高度。

 三十多年前来过三苏故里,游客不算多。6月间,由老同学陪同再次拜访,到处游人如织。

怀乡与还乡——三苏故里遐想

三苏祠里,很多团队拉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红横幅拍照留念,落款多为公家单位。高考刚过,分数尚未公布,一排排学生模样的青年,恭恭敬敬在苏轼像前合掌膜拜。书店里,不少人在浏览、购买苏轼诗文和研究苏轼的书。苏家老井前面,就着井水洗手的人排成了长队,我和老同学虽然都不年轻,也想在清凉爽人的水盆里沾沾坡仙的灵气。尽管疫情尚未完全消退,熙熙攘攘的人流已经显示了三苏特别是苏轼这一文化坐标的耀眼光芒。


怀乡与还乡——三苏故里遐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门三进士”的文采风流吸引着远远近近的游客,人们来三苏祠,钦佩他们父子的才华,仰慕他们的品德,崇拜他们的功名。


怀乡与还乡——三苏故里遐想

三苏祠紧邻的“眉山东坡酒楼”,去晚了就没有座位,只能在院子里临时加个小桌子。借历史名人发展旅游,神州南北皆是,只是苏轼名气更大,盛景更高一筹。

出了三苏祠,在市区无意间瞥见街边的路牌——徐州路。心里一惊:家乡这个苏北地级市,怎么在这里用来命名街道?忽然就明白了:苏轼在徐州做过“父母官”啊!徐州人至今还对“老市长”率众抗洪的历史念念不忘,并建楼立碑纪念。于是,夜访“百度”,发现眉山市的路名不仅有徐州路、彭祖路,还有黄州路、惠州路、密州路、杭州路、颍州路、儋州路、赤壁路……几乎苏轼一生宦迹所及之地,都成了眉山市的路名。这些地方,留下了苏轼的足迹,更记载着他的政德和政绩。明显看得出,家乡人除了尊崇大文豪的才华、功名,还铭记着这位游子一生的功业事迹。不能不令人感动。

人们常说,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全才,诚不虚言。其实,苏轼一生,除了文豪的惊人才气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亮点——一位好官!

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苏轼都做到了。《宋史·苏轼

传》的评价:“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思想开放,见解深刻,文章雄奇,处逆境而乐观旷达,人生达此境

界,已属难得,而苏轼“政事之精明”也是不可忽视的光辉。苏轼与李白不同,李

白始终是一个“自由旅行者”,而苏轼却一直都是人在仕途,无论高低,总带有“行政职务”。历史上,有的人文学才分很高,但理政无方;有的人文采飞扬,施政却是苛政伤民。苏轼在文艺才华、品德修养之外,政绩也一路光明。清廉自不必说多说,贬在黄州时竟有“痛自节俭”“数米度日”。就看勤政、惠民,不论东西南北,得意失意,始终不忘官职之责,抗旱涝,修水利,抚民,助贫困,兴文教,讽刺苛政,为民呼吁,所到之处皆为人拥戴、缅怀。从治水来看,徐州抗洪前已有述,不赘。初任陕西凤翔县判官,带领民众引东湖水以解旱情。任职杭州,发动百姓治理西湖。郁达夫有诗句: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苏轼杭州期间的历史贡献,那些美好的诗篇是精神财富,而绿柳茵茵的苏堤则是物质、精神双层遗产。到任颍州,治理颍州西湖,广植绿树菱荷,增益亭台阁堂等,使颍州西湖以优美风光与杭州西湖比肩,苏轼也为此自豪:“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到惠州,已是贬谪身份,只领一半的薪俸,还是请高僧相助,治理惠州西湖。同时弘文兴教,使岭南偏僻之地渐成海滨邹鲁。有诗赞曰:“自从坡公来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即使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一方面乐观坦然面对,同时兴文教,新风化。用林语堂的话说,“不论到那里,都能给人生命温暖”,是“百姓之友”。

如果说,三苏祠重在展示文坛泰斗的才华和文名而眉山的一些路名就标志着伟人的高尚政德已经铭刻在家乡大地之上。这是家乡的自豪,也是今人为官的借鉴。

苏轼生前思念故土,但长眠于异乡,似乎没有叶落归根。相隔将近千年,家乡人看苏轼,无论为文、为人、为官,都达到了“功成名遂”,“还乡”可以无憾了。看看苏轼在眉山的“人设”,不只是以文豪声誉吸引游客,而是树立了一座立体、完整的丰碑。坡公仙界有知,应当捋髯含笑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游子灵魂归来,苏轼实现了真正的还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