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今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

(2022-06-10 10:11:07)
分类: 教育杂谈

 这几天,网上热传“红学家怒批高考作文”的帖子。有网友要我谈谈看法,现略陈管见如下:

此文作者不可能是红学家,但《红楼梦》确实读得比较熟,有点体会。不过,高考作文只是拿那段文字作为由头,要考生借此发挥,不能用鉴赏家的眼界来要求。他有点抬杠。

进一步,如果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材料本身有点“冷”,而且要考生发挥的思想内涵又过于直白。实际是设定了三种情况,要学生“顺着说”,与命题作文相差不大。

现在不说材料的冷僻(对中学生来说),单看命题的思路。             

在题干里,对三种做法的评价不是客观的,而是有比较明朗的思想指向:套用、借鉴、创新,创新最好。要考生“顺着”这个思路去发挥、演绎一番。按照一般的理解,似乎就该是这样的逻辑。

但深入看,这是不是简单化、直线化的思维?这三种题额,只是处理情景的不同方法,但方法还要根据对象而定。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领域,都不能说只有创新才是最好。沿袭、套用、照搬,“拿来主义”,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汉代的“萧规曹随”,就是原样不动的沿用。西学东渐之时直到今天,学校里学习的自然科学,无一不是全盘接受,原样照搬,一点改变也没有。也必须照搬,因为人家已经成熟了,经过实践检验了。科学家何泽慧透露,当年中国的原子弹,就是靠苏联专家留下的材料搞成的。现在中国芯片制造技术落后,如果在原理和操作技术上有人愿意提供现成的样本(当然不可能),照搬过来,相信很快就突飞猛进了。社会制度也是同样道理,不展开了,大家懂得的。至于借鉴,无非就是“消化”之后有选择的运用,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就是显著的实例。中国的太空舱载人航天飞行,就是在借鉴了苏联的宇宙飞船,美国的航天飞机的基础上,而采用了与之有同有异的方式。至于创新,不能离开事物性质本身,只看形式上的新颖、前所未有就判断为“最高水平”。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史无前例”,中外历史上第一次,全新的“创造”吧?效果如何?

 当然,要高中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做这样的思辨,是不可能的。不能这样设想考生的普遍水平。因此,命题者才设计了这样直白的思路(材料的冷僻是另一回事),要考生“顺着说”。跟一些命题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科学与强国》)的指向差不多。作为高考命题,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我猜想,100个考生里,假如有那么一两个人,不顺着命题者的思路走,就是把三者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的区别,说清他们各自的价值和应用场景。阅卷老师怎么赋分呢?

很多网友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对此更有评价的能力。我只是一孔之见,交流而已,欢迎指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