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水文化述略(6)
文/大河奔流
  
   
十、水与交通
    
扬中四岛十六面环江,出岛便是大江。1957年前的扬中没有泥石路,只有5条羊肠土路,但河港水系纵横交错。因而以河代路是扬中交通的独特之处,船也成了扬中人主要出行交通工具。
    
扬中出行陆地和陆地之间有两种连接工具:移动的是船,固定的是桥。近则走桥,远,或者运货,就靠船。所以水乡扬中是船和桥的天下。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前扬中有名有影响的桥就有690多座, 近三十年扬中建造的各种水泥钢筋混凝土桥(涵)共280多座。 这么多的桥意味着水道特别发达。
  扬中人出近门坐小船,出远门坐大船,除了小道就是江、河,因而对扬中而言河就是路,路就是河,内河就是扬中的路。
扬中出远门非常难,早先的宗主县《泰州县志》曾这样记载:“江面辽阔,风浪凶险。游客有守侯之苦,司事多侵蚀之徒。猝遇风浪,覆溺频仍。”   
   
扬中人出近门也不易,内河航道仅是供小木船使用的天然避风港汊,洲上既无陡岸深流,港道又常被浅沙所淤,大轮无法停靠,小轮无法近岸。夏季水漫河滩,一片水茫茫;冬季河底朝天,船民只能望港兴叹。
   
扬中的出行交通发展史其实也很简单:渡口--码头—桥
    
早先扬中人出远门走渡口:那昔日的惜字洲古渡、二墩港古渡、张三古渡、栏杆桥古渡、育婴洲古渡,曾经热闹一时,是扬中出境交往的通道和商旅客货的集散地。
   
扬中第一个轮船码头是东新港。1912年,东新港始辟轮船码头,大达、大通轮船公司往返上海、霍家桥间之客轮停靠东新港。 
    
1957年6月,扬中第一条沙石公路—三沙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扬中交通进入发展期,水路与陆路交通开始并行发展,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1965年底前,全县还没有一条能通航轮船的内河航道,1966年开始,航道建设的步伐加快,先后人工开挖了穿心港、联丰港、东新港等8条航道;
1969年,人工开通了三茅大港,全长9.3公里。三茅大港的开通,对扬中沟通长江南北的水上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缩短了扬中航运距离,对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而真正把扬中人民送上快车道的是三座长江大桥:
    
1992年西来桥镇自筹资金200万元建成幸福大桥,虽说是长江大桥但并不大,只是长江支流夹江上的桥,和常州武进相连,但彻底结束扬中第二大岛西来桥的孤岛历史。
   
1995年扬中本岛大桥通车,严格意义上这才是真正的长江大桥,从此结束了扬中孤岛的历史,扬中的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2004年正值扬中建县百年、设市十年喜庆之际,长江二桥正式竣工通车。
   
一桥结束孤岛历史,二桥插上腾飞双翼。从此,扬中长江二桥、扬中长江大桥和扬中--泰州过江通道一起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扬中成为连接苏南、苏北的"江中走廊"。扬中经济也步上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名闻全国的"生态示范市"。
    
水乡扬中,以水为魂。水文化在如今的扬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扬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扬中人正“按照‘城乡一体化、整岛城市化’战略规划,努力把江中小岛建设成美丽富饶,富有深刻文化内含的“水上花园城市”。
 
完
二00九年八月十一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