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中水文化述略(4)

(2009-08-11 19:56:26)
标签:

龙灯

扬中

花船

锣鼓

布龙

黄龙

文化

分类: 家乡的事

扬中水文化述略(4)

文/大河奔流

    八、水与民俗

    扬中四岛十六面环江,岛内多河。多江河易水患,因而养成扬中对龙图腾的崇拜。

出门行舟,船成了扬中人主要交通工具,也造成扬中人对船的尤其偏爱。

    因而逢年过节,重大庆典,扬中人必有二大节目:唱花船、舞龙灯。

    扬中人好龙,每逢重大节日必舞龙。与江南江北不同,扬中人舞龙灯有其独特之处。

龙灯有许多种,扬中流行布龙。布龙除龙头、龙尾及龙灯柄的上端鼓起外,全身仅蒙薄薄的一层龙布而已,且多龙鳍,龙鳍状如蜈蚣脚,而蜈蚣俗称“百脚”,因此,布龙又叫“百脚龙”。

    在扬中还有个奇怪现象,舞龙的没钱,有钱的看舞龙。所以舞龙的龙灯,全是舞龙人自发凑起的钱制作的。龙布最初用白布做——“白龙”;脏了,染黄——“黄龙”;又脏,再染黑——最后成为“青龙”。除了少部分的“龙”为七节、九节外,大部分“龙”起码十一节。

舞龙人必须练会几个常见的动作: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扬中“龙”最大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一个人拿着锈球龙珠引导,龙身随着龙珠上下翻舞滚动,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舞到极兴处,舞龙的小伙,还盘个龙身,叠个罗汉来一个盘旋欲飞的“腾龙”造势,颇为壮观。

  每年腊月,各地舞龙人便早早准备好龙灯。大年初一各人忙着拜年,初二一至,舞龙队便集合敲打着锣鼓出发。 “锣鼓响,脚底痒”,年头空闲的人们也闻声自然地聚拢而来,随着观龙的人越来越多,龙灯后面的队伍也是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扬中的龙灯,以黄龙最尊贵。有时候二村的龙灯相逢于一条路上,便要争个上风,先是各队没命的跑争上游,如果再分不出输赢,黄龙便要求其它颜色的龙让开,有那不服气的主,坚持不让,便得各自舞龙比胜负,。于是,丙队锣鼓齐鸣,喊声震天。你舞一个“蛟龙出水”,我舞一个“老龙脱壳”;你舞一个“蜘蛛阵”,我舞一个“梅花图“。最后,技势落败者拖着龙尾落荒而走。

     到初四、初五日,各村、镇龙灯一般会聚到当地政府所在地门口或院落,来个“群龙闹海”,多的时候十多条龙随着锣鼓的节奏,有的打盘、有的翻卷、有的悠悠起伏,有的滚滚飞腾,真可谓“活龙活现”,煞是好看。
    随着扬中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的扬中舞龙已由纯民间组织转向集体化。或由大型企业资助,或由村镇政府组织,带有半专业性的表演形式。

    水乡人之于船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这种喜爱,近乎崇拜。水乡一代代人,通过自己对人生哲理与生活的理解,最后以船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艺术就是唱花船或者摇花花船。

    与舞龙又有不同,舞龙充满阳刚的,一纯的后生小伙,只舞不唱,展现的是力量之美。摇花船则是柔情与阳刚,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并通过曲折、跌宕的剧情加以表现,且歌且舞,非常受扬中人民的喜爱。逢年过节,重大庆典必有之。

     水乡人之于船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这种喜爱,近乎崇拜。水乡一代代人,通过自己对人生哲理与生活的理解,最后以船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艺术就是唱花船或者摇花花船。

    与舞龙又有不同,舞龙充满阳刚的,一纯的后生小伙,只舞不唱,展现的是力量之美。摇花船则是柔情与阳刚,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并通过曲折、跌宕的剧情加以表现,且歌且舞,非常受扬中人民的喜爱。逢年过节,重大庆典必有之。

    花船又称“旱船,与别的地方不同,扬中的花船用材不是木头,而是用水乡特有的竹柳条,份量上倍儿轻,摇起来轻快省力。整个花船骨架全是竹柳条扎成的小船模型,再用彩绸、花朵做成船舱,用蓝布做成船围,画上波浪图案,表示船行水中,船舱中有一位美丽的少女,摇着船儿,含羞不语。民间称为“船大姐”。撑船的艄公银须飘洒,手拿划板来回奔波,说着唱着,忙个不停。也有场合,为了增加场面气氛,还再设一个丑角,即艄公的儿子或女婿——傻小子,一家三口,说说唱唱,或捧或哏,非常有意思。摇花船最常见的情节是:起初,船行顺利,后来搁浅沙滩,船公无论怎样,用力划,仍是纹丝不动,船公和儿子抬的抬,推的推,终于推到深水之中,再转几个回合,船才算靠岸。节目也就收幕,然后锣鼓齐响,敲打着直奔下一场所。

 

未完待续

二00九年八月十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