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水文化述略(3)
文/大河奔流
六、水与芦柳
扬中属北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度,120余公里的江岸线的江滩上,最适宜的植物就是芦苇与红柳。百里长堤看芦柳,已是扬中最著名的景观。
芦、柳、竹素称“扬中三宝”,以其编织的工艺品历史悠久,畅销海内外。三宝中芦、柳都与水有关,扬中百里长堤到处是柳树滩芦苇荡,长堤外镶嵌着一条长长的芦苇荡与柳树林,柳滩、芦苇荡随着古老的长江潮涨潮落,春生冬黄。春天满滩芦苇,密密麻麻,从江滩的湿地中探出头来,和一旁的红柳林象二条彩虹一样围堤向前延伸;炎夏时节红柳绿芦已长成了二条红绿色的屏障,缓抵浩浩荡荡的江水对堤岸的浸蚀。这时候芦尖抽出了芦穗儿,像高梁穗儿似的,一朵大花儿里藏着无数颗小花,与阳光下的江水交相辉映;深秋,淡褐色的花儿沉甸甸,芦苇由绿变成了枯黄,苇花盛开起来,毛绒绒的。秋风一吹,时儿象顽皮的男孩,懒散地拥挤着摇摇摆摆,时而又又象活泼的少女,随风轻摇;入冬以后,站在江堤看去,芦花瑟瑟,江风吹过,花絮飘飞,宛若漫天蝶舞,堤下江滩被一层枯黄芦杆再一层银白色的芦苇花所覆盖,既悲壮又潇洒,别有一番韵味。
扬中的芦苇荡与红柳滩属自然生长,不需要人刻意看管,入冬便由堤内对应的自然村落各自收割门前滩内的芦苇,红柳。
芦柳之所以被扬中人列为三宝,盖是因为土地少,耕地有限,江中沙洲,没有其他资源,芦、柳、竹自然成为扬中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很长时期内,勤劳的扬中人,正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把那满滩的芦苇与红柳编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芦编、柳器制品,为扬中原本不富足的家庭增添了些许的收入,也为扬中这个孤岛递出了最初的名片。勇敢的扬中拓荒人也正是靠勤劳的双手,从芦编柳织开始在孤岛上站稳了脚跟,掀开了创业史。透过“扬中三宝”,折射出的是“勤劳、不屈”的扬中精神。
如今的扬中还保持着柳编、柳艺等名扬海内外的精品传统工艺。不过随着扬中经济结构的变革,这个传统的产业整体,也已成为历史。现在更多的作为百里长堤观赏性人文景观。
七,水与寺庙
扬中出岛便是江,进岛便是河,扬中的历史就是水的历史,水的历史便有龙的传说。“水乡泽国”,自然要“有龙则灵”。因而对龙王的顶礼膜拜是扬中人最大的宗教活动。早期的扬中先民建成了大大小小若干个龙王庙。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龙王庙是用来求雨的。扬中的龙王庙却不同,扬中不怕旱,就怕涝,所以供奉的都是求晴不求雨的收水龙王。
扬中的龙王庙最具规模的数长旺的龙王庙。
这个龙王庙拥有当时面积很大的建筑群,庙门前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广场,广场上有两颗双人合抱的白果树,高大挺拔,夏天枝叶繁茂。
龙王庙的主体建筑是五开间的前后两进正房,前面一进是正厅,后面一进是楼房。
龙王庙虽是供奉的龙王,却并不是专司祭祀,更大的功能就是成了书院,扬中学子读书的地方。据扬中县志考:郡守李仲良请设太平书院于龙王庙(今长旺乡中心校所在地)。
大清末年总理大臣李鸿章曾亲笔手书“太平书院”四个大字,扬中人把它做成金字横匾,悬挂在正厅当中。
另一间挂有大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亲笔书写的“六邑观摩”四字匾,与正厅相对应。
后进楼下正中间挂着是大清朝一等毅勇侯,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曾国藩亲笔书写的“学海观澜”金匾。
清朝末年的三大中兴名臣,先后给扬中这个小地方的书院亲笔题字,由此可见当时龙王庙在扬中人心目的显赫地位。可能与扬中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扬中当时虽然没有建县,还分属四府六县管辖,但太平洲作为扬子江中的岛屿,已经设了代管全岛的行政机构,文化管理机关便设在龙王庙,作为扬中文化人的集中场所,“太平书院”自然成了江南江北文化的交汇地,大江南北、扬中附近6县的学子名流,云集太平书院,相互交流切磋,成为当时文化界一大盛景。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先后做过两江总督,兴学重教,提携后进,为四府六县的学子题词,也是责无旁贷份内的事,在这样的氛围下,能求到清朝末年的三大中兴大臣手书墨宝,自然是顺理成章。
最为可惜是盛极一时的太平书院,已毁于战火。据扬中县志记载:1940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三),日本侵略军分13路侵犯扬中,上岸后大肆烧、杀、抢,3天内共杀害干部群众100余人,设在龙王庙的国民党县政府被焚毁。
未完待续
二00九年八月十一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