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水文化述略(1)
文/大河奔流
扬中是万里长江中第二大岛,总面积332平方公里,而水域面积104平方公里,占其三分之一。岛内水网交织河道纵横,小村落沿河涌自然分布,水乡风情浓郁,完整地保持了长江水乡自然生态。
扬中多水,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同样,水也是孕育扬中这样一座年轻城市的源泉,水文化是扬中文化之源。
扬中的水文化,短小精致。从有文字记载起,只有百年的历史。从扬中的诞生和发展,从其地理、环境、人物、传说、名胜、古迹、河道、湖泊、路桥、风土、人情、城市、建筑等等多方面都闪耀着水文化的灿烂光辉。年轻的扬中正是凭借躺在中华母亲河怀抱里得天独厚水资源条件,尽情享用母亲河的滋哺,迅速成长为万里长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
水与历史
扬中的历史不长,成洲千年,建置百年,但都与水有关。在破水而出的一千六百多年中,孕育期就达一千五百多年。东晋时期,长江中下游现在的扬中地域,水面露出个几个小沙洲,这就是糨褓中的扬中;隋唐时期那几个小洲连成一长形沙洲,那是童年时期的扬中,宋明代时期,扬中慢慢长大,进入少年,始有小沙、新洲之名,清代末期,扬中始统称太平洲。清光绪三十年太平洲独立建置得名太平厅,清宣统三年,太平厅改名太平县。民国3年,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名为扬中县,取扬子江中之意。至此,成年的扬中有了自己的名子。
扬中一千六百多的历史中,流淌着两条生命之河,一条是自然之河,一条是文化之河。自然之河滋润土地,灌溉着扬中的大地、农田,而同时随着扬中围堤、开垦,构建的文化之河也开始流淌,默默地孕育、积淀、丰厚和营构着扬中的文明。
从岛内先民登陆开始,所有活动无不与水息息相关,先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水开展的:恐水-避水-辨水→用水→防水→治水→品水→亲水→赏水→玩(弄)水等等,构画出一幅先民们“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光辉的历史画卷。
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扬中的历史,就是水的历史,扬中的文化就是水的文化。一江浩荡之水,它澎湃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水文化渊源,丰厚而凝重,浇灌了水泽扬中,润泽了江洲文明。
二、水与农垦
水乡文化源于治水。扬中破水而出后,四面环江,要生存必须先治水,在有人烟的历史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与治水有关。从宋代开始扬中先民便开发利用沙洲。明朝末期乐生洲、德兴洲、万寿洲、宝晋洲老额、太平洲、细民洲等沙洲已被围垦。至清代,洲地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和整治。“穷奔沙滩富奔城”,这个时期到太平洲逃荒避难者络绎不绝,在此定居垦荒。
清末扬中呈现移民高潮,岛内圩埭纵横,茅舍鳞鳞。勤劳勇敢的江洲人民围滩造田,填江治坍,开凿河港。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已围垦大小圩块1640余个,营造良田23.26万亩。新中国成立后,扬中县人民政府成立修堤开港围圩委员会,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市域陆地面积扩大到36.5万余亩。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勤劳勇敢的扬中人相继开展了大规模护岸治坍工程,护岸线长达16809米,历经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扬中江岸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全面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新凿河港,填塞废港,隔田成方,兴建涵闸,增设电站,新建环岛江堤公路,投入劳力数以十万计,完成土方逾亿立方米,耕地资源得到保护,耕地质量得到提高,连续几十年旱涝保丰收。
在逐年淤涨围垦过程中,潮汐影响直接关系到扬中人的生产与安全, 因而防洪排涝成为扬中人的头等大事,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全县遭受严重水灾。此后县人民政府总结抗洪经验,对通江港口进行封港建涵建闸,现在扬中所有的通江港口已全部建成涵闸,有效地控制了江水的排灌。全市现在共有大小港道273条,骨干河港27条。 形成了布局合理、排灌畅通、航运便利、纵横交错的港河新水系。
三、
水与地名
“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84年首次踏上扬中这块土地而发出的赞叹。
扬中因扬子江中而得名,同样,水也成就了扬中村村镇镇的地名。
扬中的地名大多与治水有关,大体上分这么几类:
1、早期地名与移民原籍围堤开垦有关:如曾隶属于丹阳的鸣凤洲、抵额外洲、抵额里洲、团洲外沙老额、团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曾隶属于乐生洲、宝晋洲、育婴洲、德兴洲、细民洲、永安洲、请佃洲、蒋家沙、轮船沙;曾隶属于泰兴县的复生洲、复德洲、在我洲、太中洲和曾隶属于江都县的补漕洲、益寿洲。
独立建县后的主要岛屿雷公岛、太平洲、小泡沙、中心沙4个沙洲,除雷公岛因其外形地貌得名外,其余三个也都因围堤开垦有关。
2.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集镇大都与桥、堤关联:如以堤坝、河湾为名的新坝、三跃(窅);以桥为名的八桥、西来桥、老郎桥等。
3、因船运有关的港口码头而得名:栏杆桥港、万福桥港、联丰港、何家大港、沙家港、二墩港、兴隆港、东新港、头墩子港、六圩港、团结港、思议港、三岔港等。
未完待续
二00九年八月十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