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First time show up

(2008-11-21 07:20:20)
标签:

出国

建筑

留学

设计

生活

时尚

耶鲁大学

评论

艺术

杂谈

分类: 建筑观,升级版

经过连续工作30个小时然后评图6个小时之后,昨晚8点终于入睡了,10个小时睡眠后居然自然醒来,窗外天还没亮,昨天评图的种种趣味还历历在目,简要回忆如下。

 

昨天是我们boston studio的中期评图。

评 图形式跟国内正襟危坐在台下看ppt然后老师居高临下地发表意见不同,你必须要把图全部打出来贴在移动墙上,模型放在大桌子上,然后老师同学随意混坐在图 前面,以聊天形式进行。昨天我们来了10个评委,加上2个老师,而我们学生一共才11人,也就是说做critic的人比被critic的人还要多。

昨天的评委除了建筑师以外还包括了New York Time的建筑专栏作家,艺术评论家,产品设计师,视觉艺术家,数字艺术家等,这在国内也是无法想象的,在国内,就算一次评图为100个学生请来了10个评委,这十个人很可能是同一种类型的不同个体而已。

我们的准备方面,大约有一半同学的设计我认为不可以好坏相较,也就是这些设计会在评论方面获得更多的时间,评委的立场对立和话语交流也很丰富,而比较平常的设计评委花的时间就少多了。

我的设计,which is 故意避免所有我原有做法,抛去所有形式和图面语言,仅呈现出一个策略和删减到极致的概念的一个东西,获得了令人虚荣的好评,最令人激动的是,他们能从你未曾想象的角度解读你的设计,比如这种对话——

 

a:“他说他把城市两端的矛盾性集中到这儿来激化了,但是甚至不是注射式的而是植入式的,我不认为这是他提及的戏剧性,我认为这种冲突出现得太突然太直接了,为什么不把这种对比罗列在时间而要仅仅是图像上呢?”

b:“ 他这个当然是戏剧性,令我想起了60年代手工制作的科幻片,他根本不需要做你说的事情,他这是一种实验室思维而不是科学思维……哦,是那个年代实验室的形 式思维,杂乱的房间里是最精细的仪器,最精密的仪器还是脏兮兮的,然而看起来仍然很精密,看过xxxx么(不知道是什么估计是弗兰肯斯坦之类的东西)。这 本身就足够戏剧了,即使它只是一幅画面。”

 

我:“是的,我想的是我大概在造一艘船。”

c:“who care?你可以说你在造一块试图钉在墙上的冰块,可你根本没法在把它粉碎之前钉上去。who care你说的这件事情?keep it a secret。”

 

然后还有好多别人的设计的精彩交流,另外感觉相当好的原因在于听懂的比例似乎终于超过一半了。完了以后又是一个自由酒会时间,又评委聊了聊,散了以后又跟同学喝酒,大家都似乎有了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互相认真地吹捧起来,许久方散。

 

第一次show up 基本是成功的,总结如下:

1,图要在4米远的地方被解读出来是什么意思。被评论得最多的图肯定是那些花了5分钟p的照片或者其他一些很糙的图。画了多少天弄的那些drawing全都是评图的一个背景而已。

2,对于真正经验丰富的评论家来说,你根本不需要解释你实现策略的推演过程,我们在国内的presentation占据了多数时间所做的就是这件事情。你只要说一下观点和策略,然后他们看一下图和模,就能够做出远远超出你知识接受范围的评论来。

3,概念应该只有一个,真的就一个,别的都不要,而且越简单越好,他们叫做“make it sharp, and articulate again and again”。

4,策略一旦被确定,将很难被形式提升,但是很容易被形式弱化。不过这点在国内我可以确定是没用的,国内是形式一旦被确定,就很难被策略提升了。因此,只能两头抓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