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是《开心辞典》的救命稻草
(2009-07-24 16:14: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文化报 |
自诩为“国内首个大型电视国学文化普及节目”的《开心辞典》暑期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日前在央视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六期初赛,经由六大赛区初选胜出的600名选手在比赛中争夺18个晋级名额。竞赛过程虽然仍沿用《开心辞典》传统的“小丫出题”程式,但题目内容明显向着“国学”的范围靠拢:中国传统的文学、诗词、书画、音乐、工艺等成为考题常客,甚至医药、算术、历法也被囊括其中。除此之外,节目组也特意在节目中安排了许多带有“国学味”的元素,如小虫创作的主题曲《龙文》、开场表演的唐乐舞、京剧、竞赛选手身着的汉服唐装等。经过系统包装后的“开心学国学”节目散发着浓重的古典气息,契合着当下时兴的“国学热”,一经在电视荧屏上播出就制造了十足的“眼球效应”。
用电视手段传播国学,央视已不是头一次。《百家讲坛》在讲授内容向文、史、哲的偏倚和对“明星主讲人”的倾力打造成全了其高收视率和高影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百家讲坛》不同的是,“开心学国学”把国学和选秀结合起来,向更草根化的层次迈进,顺应普罗大众对于国学知识普及的兴趣。具体来说,在选手竞答猜题之际调动起电视观众对相关的国学领域、国学话题的关注和求知欲,在正确答案公布时也对观众的国学知识起到了自我纠正、自我补充、自我认知的激发作用。从这些方面看来,“开心学国学”确有其积极的意义。
然而,精心的规划和包装并不能遮蔽节目本身的瑕疵。笔者也曾作为选手参与到“开心学国学”节目中,所看到的则是“国学”华丽外衣下的草率与尴尬。作为北京赛区的报名选手,笔者首先在一所宾馆的会议室参加了多达数百人的海选笔试和面试。笔试是流水席,坐下就发卷,卷子现场改,场面混乱,疏于管理,卷子题目也不过是中学文史常识。答完卷后被领入另一室进行面试,面试考官并不问任何国学知识,而只关注选手自我介绍中特别的身份背景和生活经历。不难看出,追求节目形式上的参与性、公平性、大众性是节目组更为关注的,而其实质往往大打折扣。在正式录制的初赛中,百人抢答、七步答题、三人座次的竞答形式具有很强的荧屏观赏效果:多达一百人的入围选手体现了“大众国学热”的效应场,而和王小丫对话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则又充分适应了电视节目的节奏性和竞答效率。只是在对整体利益的服从之下,牺牲的是比赛的公平性和对参赛个体的尊重。在现场,许多从外地远道而来的选手对抢答环节的设置感到不满,认为这种比谁手快的庸俗模式剥夺了更多选手参与答题的权利,在节目中沦为只知道鼓掌的人肉背景。其公平性也同时遭到了质疑,有选手在节目散场后就认为,有幸能与小丫面对面的选手是节目组内定好的,理由是他们不是有独特的身份或经历,就是在节目录制之前的自由表演时间展现过自己的镜头表现力。
在竞答内容上,“开心学国学”也受到了颇多诟病。在六场初赛中,考官王小丫出的题一律是涉及基本知识点的单项选择题,如:“生旦净末中的净是男角还是女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孔子还是孟子提出的”,如此拘泥于国学知识的细枝末节成为评价选手胜负和晋级的唯一标准,国学也因而在这种功利的竞答机制下变得量化和庸俗化,其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和思辨色彩则被忽略。正是因为对国学这样简单的处理和诠释使得“开心学国学”尽管外表光鲜,却只能沦为“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狭隘观中。正像评论所说的:“既不开心、也不国学。”同时,作为主考官的王小丫和高博也很难令人满意:两人国学知识的修养本身就不足以树立“国学考官”的权威感,而在面对有争议的国学问题时,真理和解释权无不出自小丫,且往往只是公布标准答案,缺少对国学知识的引申和对答案深度的剖析,亦不足以令人信服。这些都多少体现了节目主创者对国学理解上的局限和片面。
《开心辞典》到今年已经走过九个年头,其热度也在逐渐下降。去年就传出消息,《开心辞典》被上级指责缺乏创意,需要整改。因此,国学仿佛成了一株救命稻草。在《开心辞典》的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节目组对“开心学国学”有着这样的期冀:“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国学知识竞技将‘国学’概念带给千家万户,令国学基础文化知识深入人心。”然而当主创者对于国学尚无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掌握时,这种信誓旦旦的誓言就显得微薄乏力了许多。依我看,开心辞典依旧还是开心辞典,你可以去做唐诗宋词专场,可以去做文学历史专场,可以去海选、PK,这都没问题。只是不要动不动就扛起国学普及的大旗武装自己,用文化使命感的外衣掩盖节目本身创造力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