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四公子之中唯一不是王族成员的一位。春申君以普通大臣出身,生逢楚国倾危之际,仍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并设计让秦国放回太子熊完回国即位,即楚考烈王。考烈王为表黄歇之功,破格加封其为春申君,并赐淮北12县为封地。春申君执政期间的楚国是其灭亡前最后的辉煌,楚国北救邯郸,东灭鲁国,保留了一个大国最后的尊严。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本欲用李代桃僵之计将已怀孕的宠姬李嫣嫣献给考烈王,但李嫣嫣的兄长李园却是个野心家,安置亲兵捕杀了春申君。
据记载,上海所处的地方属当年春申君的封地。春申君曾组织力量修缮上海附近的江河,上海因此从渔港转向城市的发展道路。其中最有名的一条江叫黄浦江,其名称就与黄歇有关联。黄浦江又叫春申江,也来自于春申君的称谓。因而“申”也成为上海的简称。
武昌 孙权
三国之前,武昌之名本是现在湖北鄂州市,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扫平荆州,剑指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现鄂州与武汉之间部署了长江防线,其中刘备本人驻江夏,其水军驻扎于夏口,两地即现在的汉口、武昌。后来孙权收复荆州东部,将武昌之名借用移植到夏口,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建造了闻名后世的黄鹤楼,五年后他在这里称帝建号。武昌于是成为荆楚名镇,其战略位置逐渐取代了江陵和当阳。
广州 赵佗
赵佗,秦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汉之际的传奇人物。他19岁时就作为秦始皇的高级侍卫随驾出巡,后来被秦始皇所重用,担任副将与主将任嚣带兵50万南征岭南,置番禺、南海、象郡等郡,将中国的版图扩张到了南岭以南。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六国旧贵族闻风而动,北方大乱,秦国正规军无法应对。而独掌南下大军的赵佗不仅不去北上救援,反而拥兵自重,封锁了五岭沿线,禁止北方战事南延,并趁机西取桂林、象郡,统一了岭南诸地。分析人士认为,赵佗拥兵50万不北上救援,是秦国骤然灭亡的重要原因。
赵佗兼并南越后,以番禺为中心,建立起了独立的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刘邦建立汉朝后,派著名说客陆贾南下番禺,劝说赵佗向汉朝称臣,但他仍保留着对南越地区的支配和管理。吕后专权时,赵佗与汉朝交恶,一度复立为帝。汉文帝即位后再度派陆贾劝说赵佗归化。赵佗死时已逾百岁,治理岭南长达81年。后代维持其基业直至汉武帝南征南越为止。赵佗经营岭南时的都城番禺逐渐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经两千多年演变而成今日广州。
南京 张纮
张纮字子纲,汉末广陵人。东吴政权前期的主要谋士。孙策脱离袁术来到江东打天下,张纮和张昭作为第一批的谋士进入帐中出谋划策,二人并称“二张”,成为孙氏兄弟的智囊团领袖。孙权即位后,张纮致力于推广自己的仁政思想,多次规劝孙权轻急擅进的军事行动,建议其偃武修文。张纮的柔性策略消解了东吴政权在孙坚孙策时代武力扩张的戾气,对孙权治国方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张纮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也是当时才华一时的文人。曾和“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孔融为笔友,互相书信往来。陈琳对张纮非常推崇。这个建安文学的扛鼎式人物曾谦虚地说在张纮面前“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张纮为孙权献上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言就是迁都秣陵,成王霸之业。秣陵当时是丹阳郡的一个小县城,最初是楚国所置,初名金陵,楚国灭亡后因偏于东南,从来没有被囊括进人们的视野里。而张纮却认为秣陵之地地势冈阜连石头,有王者之气,十分适合作为都城。孙权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却没有真正实施。张纮临死前向孙权上遗书,又反复陈述迁都事宜。而一代枭雄刘备在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时,也对迁都秣陵表示了赞同。孙权叹曰:“智者意同”。于是将都城从柴桑迁往秣陵,修建了新的城郭和宫殿,更名建业。由是拉开了南京城六朝繁盛的序幕。
苏州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楚国贵胄出身,祖父是与楚庄王有“一鸣惊人”之论的名臣伍举。父亲是楚平王一朝的太子太傅。后来楚王与太子之间矛盾激化,伍家成为斗争的牺牲品,伍子胥逃离了楚国,在吴国辅助公子光篡夺王位,成为吴国重臣。先后辅佐吴王阖闾、夫差治理吴国三十年,使吴国一跃而成大国。
除了征伐楚国,扩张领土,伍子胥为吴国贡献的最大功劳就是国都姑苏城的修建。为改变吴国落后的面貌,伍子胥经营吴国从立都开始,通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方法,筑成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在当时并不富庶的江南之地建造出不亚于中原大国的煌煌都城。姑苏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而成苏州。今日之苏州不仅保留了以伍子胥命名的胥门、胥江,还修建了伍子胥公园。每年端午节湖广祭祀屈原,而苏州则要祭祀伍子胥。
徐州 彭祖
彭祖,姓籛名铿,上古时代传说人物,颛顼帝的玄孙。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受帝尧的赏识,受封于大彭,是为大彭氏国。彭祖的事迹多已不可考,但关于彭祖的传说却尽人皆知。传说彭祖自尧帝起,历夏、商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历经三个王朝,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
大彭后来演变为淮北名城彭城,是联通淮北与淮南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楚汉相争之际,项羽率三千子弟兵过江,以彭城为据点以取天下。汉代行州刺史制,彭城成为徐州首府,徐州逐渐代替了其本来的名字。
咸阳 商鞅
秦国原来的都城是雍城,即今陕西凤翔,穆公曾据此称霸,煊赫一时。但秦国不久势微,到了战国初年,接连爆发了三代之乱,国无宁日,魏国趁机袭取了秦国河西之地。秦献公力挽狂澜,迁都栎阳,使秦国暂趋稳定。秦献公死后,子孝公即位,任用商鞅而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争雄中原。其中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迁建新都。
商鞅认为,栎阳四面开阔,无险可守,不是都城的理想之地。他在栎阳西北的渭河北岸挑选了“北坂之地”,他认为这里背山临水,正是选都良所,东西关隘扼守,北面与北地、河套联通,可进可退,可为万世之基。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在此兴建新都,以其山南水北俱为阳,命名为咸阳。秦国迁都咸阳,标志着秦国从弱国向强国的转变,此后百余年,秦王政挥劲旅而遂有天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子彧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