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还是蒋,已经不重要了。不太讲究仪表的男生大概都有印象。当时,民立中学有个理发室,就在那栋现在被勉强保留的教学大楼楼梯间的微型空间里(三毛流浪记里,就是三毛学手艺晚上睡觉的地方)。理发师傅是老蒋,我们的老校工。老蒋给全校师生理发,说是全校,没在他那里理过发的自然很多,但理过的更多。从现在的美发角度分析,老蒋的水平上电视是没问题的,花哨动作不多,但正如我一直强调:从病人(牲口)流水线上出来的(中国)医生,服务态度不算,论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医生亦同)一样道理,老蒋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趣味的师生理发、烫发、刮脸……
我们班主热罗炳伟老师的胡子长得快,三天两头在他那里刮脸。
老蒋一口苏北口音的上海话,幽默元素很多,偶尔也会对我们发牢骚,学校个别领导剃霸王头(免费),还把家人带过来理发,云云。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上海人讲究腔调,常常会战胜比小市民气。比如,再大的领导,先来后到是必须遵守的,没有说我校长比你学生后到,但抢在你前面先理发的。当然,当时我们的汪国浩校长也没几根头发。
老蒋那里,经常能探听到老师的小道消息,是民立中学当时的小广播之一,不过,他尺度把握很好,对师生不利的、斜路教学机密的内容,他一概不说、口风很紧。
值得一提的是,老蒋的剃头技术好,还有一手定点原地投篮的绝活。他并不会打篮球,但偶尔和体育老师或高中篮球队的打赌投篮,竟然会在罚球点,用极其不标准不协调的动作,百发百中地把球扔进篮筐。这是天才的本事!遗憾,知道这一点的学生并不多。
我们毕业后(主要是男生),陆陆续续10年时间都到他那里剃头的不少,虽说有价格因素(每次5元),但一种习惯、一种亲切感,是我们这样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通过在他那里理发,也一直维系着与老学校的千丝万缕的感情线。
老蒋退休后,据说回了老家,但他在上海攒了一套房子,给儿子结婚用。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样,但好像是江苏长寿之乡附近出身,我们衷心祝愿他长命百岁!
李放也是校工编制,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他是我们学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的儿子,顶替进学校。他的任务主要是看管收发室、同时兼顾学校的体育用品租借。每天早锻炼以及体育课打球时,所有的球类都归他管理、出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权利很大,至少很实惠。
学生都渴望第一时间借到篮球、排球、乒乓球,而当时最受欢迎的皮质篮球数量有限,于是,往往能尽快借到皮质篮球的,是那些头子活络的学生,所谓头子活络,就是懂得拍李放的马屁。
上面说过,李放还要兼顾收发室的工作,是实话是挺忙的,早上经常饿着肚子就早早上岗,而他特别喜欢吃学校对面吴苑饼家的生煎馒头(现在那地方是上汽集团总部);于是,一些男生帮他买生煎馒头,他就为这些男生把最好的球类保留下来,各取所需。但话说回来,他没有一次吃白食,钱的问题上从来没贪学生的小便宜,只不过让学生担当跑腿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李放看上去有些憨厚怪异,但内秀,乒乓得很好,与我们罗炳伟老师有得一拼。
退休后据说他还是生活在自己悠闲而特立独行的世界里。也祝他幸福!我们的李大哥!
以上,由
张国耀(1982-1988 现为中澳两国注册律师、某外企法律顾问),沈静(1982-1988 旅行家)提供素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