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GDP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日本GDP中的绿色成份还是要远远大于中国。不过,即便这个在绿色经济的运作方面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楷模的国家,最近很多专家和学者就其环保产业,作出不少反省。总结常规意义上的环保产业,有以下常见的误区和失败的范例:
一,即便对环保有利,但消费者无利可图就不可能成功
最现成的例子是太阳能电池。简单说,技术上可行,但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日本一个普通家庭如果要实现太阳能电池全覆盖,大概需要花费250万日元(约18万人民币);而安装太阳能电池后,一年为这个家庭节约的电费只有区区10万日元(7000多人民币)。投资一套太阳能电池,回收需要至少25年的周期。日本曾经有一个阶段尝试给每个安装太阳能的家庭一次性补助50-70万日元,虽然说产生了一点作用,但反应并不积极。事实上,日本对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技术钻研很深,但因为在经济体制上无法给与消费者更多的吸引力,目前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诸多企业日子并不很好过。
二,即便对环保有利,但技术上还未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集中反映在食品的回收再利用和建筑材料的回收再生方面。
日本人生活很精细、少浪费,日本有不少把食物残渣回收的方法,把它们加工后作为肥料回归良田。但实际操作后,很多使用食物再生肥料的农户反映:效果不好,甚至偶尔产生二度污染……这就造成了,一些食物残渣回收再生企业辛辛苦苦地把废弃食物收集并加工后,因为缺乏销路,不得不偷偷倒掉的违法污染事件发生。
建筑材料同样面临这样类似的局面。而建筑材料一旦被发现有问题,涉及居住着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所造成的不良社会效果更大。
三,掌握巨大资金和技术实力大型企业往往对最先进得环保技术设置障碍
这个问题以后的篇章会详细谈到。为什么?比如,某个著名照明生产品牌(企业),在全球已经布局了大量的普通灯泡或节能灯泡的生产线,而事实证明,LED照明在生产成本控制好性价比、以及节能效果上要比哪怕普通节能灯泡都好很多倍;但是,著名大企业如果在短时期内转向LED生产,那么它的全球布局将给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大企业可能会花大价钱买下LED的很多生产和应用专利、但就是不马上使用……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为现代社会,逐利,是企业精神的根本。
综上所述,由于日本不具备中国这样举国转向的效率和体制,因此,在环保方面主要依靠产业界和各个企业、记忆渗透到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自律和自觉。日本人一直感到在环保方面应该向欧洲学习(尽管在很多方面他们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了)。而加速环保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日本专家仍然觉得政府和大企业还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要让消费者在眼前的实际生活中有利可图。
比照中国,中国政府在环保和绿色经济的课题上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创业”,如何把理论和技术落到让老百姓自发地关注环保方面,日本有很陡值得借鉴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