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评论中国长假的说法,大概意思是“有钱的在渡假,没钱的才旅游”,很多人对此以有车无车为衡量标准,就是说有车的自驾游,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才能体现随意和休闲;而跟着旅行团赶场子的无车族、以及那些没车逛景点的,统统算作无聊和通俗的旅游。
这次长假,刚开始的时候,破天荒地开车陪父母和15个月大的宝宝在傍晚游览了南京东路和陆家嘴——这两个绝对属于长假“雷区”的上海景点,人山人海不算,还是交通管制的重点地区,可为了让帮忙看护宝宝的父母难得散心,为了让宝宝体味节日的五彩夜色,凭着在南京路业务众多以及在陆家嘴上过九年班的地头蛇式的熟悉,还是能顺利地在堵得没头没脑的车流中选择最有窍门的道路,还是能在想象中不可能有车位的最繁华地段的大楼间隙中找到车位……长假里,如果能为到上海这些“雷区”游玩的驾车者提供路线指引和停车服务,应该能发笔小财。
这是今年长假唯一一次用车了。当初刚进新浪汽车论坛的时候,从FB以及FQ这些词语的发明诞生到实际运用,从组织车队北京上海甚至到西藏之间的拉练……这些活动都经历过,甚至可以不谦虚地称自己为元老级别的;可现在越来越讨厌开车,讨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前呼后拥的自驾游情节。倒不是出于环保之类高尚的目的和情操,而实在是觉得开车旅游,在很多时候也只能叫作“旅游”。最多属于“渡假”,而与真正我们要体味的休闲和放松实在沾不上边。
长假的这几天,是和朋友在非常熟悉的温州乐清雁荡山渡过的。应该说,好象浙江人民和全国人民“一夜之间过上好日子”一般,雁荡山的山脚下也象进上海陆家嘴的隧道口那样出现了痈堵现象。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我几乎每隔半年要去雁荡山(为业务)一次,这几天所看到的汽车博览会般的景象,我感觉很震惊。开车的不管是老板还是司机,很少有愁眉苦脸的,即便堵得十分钟才挪十米,也会摇下车窗,露出烟熏的黄牙,吐着浓浓的烟雾,在与后座的家人开车玩笑的同时,往地上飞一口浓痰——这些属于共性,和车的品牌和价格没关系(不管是国产车还是日本车,不管是BMW还是保时捷)。
晚上,灵峰夜景的门口照样堵车,我们放弃看夜景,两人一组坐上三轮,在充满情趣的夜市山路上逛了半个小时后,回宾馆集体足浴看电视去了。
第二天一早,8点前出了宾馆门,停车场的名车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就找到一辆本地的本田飞度,当地居民有车的会搞点副业的人群中,赶早的很多是文质彬彬的姑娘。飞度的司机就是如此,本地姑娘,二十出头,帮着做买卖的舅舅往返与义乌与上海之间(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在义乌最买卖的温州人起码5万以上,当地小商品市场上最活跃的并不是义乌本地人),长假天天上网太无聊,就开着舅舅刚送不久的车出来“赚零花”了。这些“黑车”价格合理,车干净,服务也到位,但相对的,车主或司机也会挑客人。从山庄到灵岩景点的山头,开车十分钟,30元。而自驾车,一般很少知道直接到山头的路,即便知道也不太敢在陡峭的山路上动拐西转;而坐索道到灵岩,每人的花消是来回50元。姑娘长相很平淡,但与我们交谈愉快,从她那里,我们知道了解到附近饭店里侃价的诀窍。
等我们尽兴地坐索道到山下时,只见出发大厅里排队等候的游览客已经人挤人了,而外面的停车场里,不断有车驶入,不断发出停车指挥员与司机摩擦的叫喊……
走到山路对面,扬手招了辆破旧的中巴——当地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一人十元送回山庄,山路的特点是很难超车,所以,不管是破中巴还是劳斯莱斯,不管是拖拉机还是保时捷,只要你前面有个牛车在晃悠,你就只能跟随着牛车的节奏行进。
综合比较,还是早上的飞度黑车性价比最高。
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中切换,甚至利用一下“十一路汽车”,你会接触到很多有趣的司机和人物,比如那个文质彬彬的姑娘,比如老是挖鼻屎的中巴售票员(其实就是这辆车的老板娘),和他们交谈,和他们开玩笑,本身就是在阅读当地的一半书……人物风情是所有景点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许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多,目前大家都喜欢从家开始就把自己包在一个充满空调内循环空气的铁皮盒子里,轻动手脚地把它移动到目的景点后实现自己的旅游渡假计划,而忽略了目的地的人情世故的体味和交流(所谓的交流最多体现在与商贩和饭店老板的吵架般的讨价还价之中)。更何况,我们的驾驶环境,从高速收费一直到停车入位,几乎每一个动作和流程都充斥着拥挤和劳累,这与撒野式地往青藏高原拉练,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便不为蓝天,为了真正的放松和休闲,为了心情和心灵的渡假,还是放弃一回自驾车的长假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