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车的空调技术和上海地铁里的冰块

(2006-08-18 08:36:45)
分类: 无聊似饭不得不吃的北京和上海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1995年4月开始投入运营的,车厢用到现在已经10年左右了,最近因为空调系统制冷不够,每节车厢里都放置了大冰桶,里面搁着大冰块,目的是降温。但是,高峰时间的实测温度经常保持在30摄食度以上,效果不明显,并且冰桶经常被偶尔乘坐地铁的乘客当垃圾桶投掷杂物。上海地铁的第一批车厢全部是德国制造的,听说当初德国厂家的生产计划缜密而死板,供货上出现过跟不上上海地铁线路迅速增加的现象。
   这个月,纯德国技术的上海磁悬浮车厢又莫名地发生火灾,具体原因还没有查清楚,但市民们有点见怪不怪:德国的气候比我们寒冷,不习惯我们的高温……
   汽车有自燃现象,南北大众的车或许因为市场占有率大、市场开发时间早,每年也能听到些自燃现象的发生。
 
   我们是比较崇尚德国技术的,一谈到德国的交通工具,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评价:牢固,长久,然后才是先进。似乎,德国产品,尤其是德国车,接近成为“永动机”的代名词了。永动机的说法是过头了,可德国产品也并非毫无瑕疵,横向比较,世界任何产品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德国处于欧洲大陆的西部,靠北,夏天气候凉爽,那里的很多建筑夏天没有装空调的习惯,那里的很多汽车在出厂的标准配置里也没有空调(就是冷气,因为汽车车厢的加热是用不到常规空调设备的),甚至,上汽大众的高尔在中国刚上市的时候,完全按照德国习惯而不把空调作为标准配置计入车价,结果引起消费者的广泛质疑……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产品,虽说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生产时代,但这种产品特制还是多少保留着,不可能完全消除,更何况,德国的古板执拗和他们的严谨守时同样出名。
   在中国销售的奶瓶里,有来自日本的、德国的、美国的品牌,消费者各有所爱,相比之下,日本的奶嘴最软,设计更轻巧周到;德国的更强调材质的环保和结构的牢固;而美国的基本特点就是大而高(很多时候甚至放不进微波炉)……
 
   交通工具方面,飞机的制造上,欧洲还是以法国和英国最为先进,欧洲的总体水平又比不上美国,可美国在空气动力学的极限运用上又比不上俄罗斯。高速铁路方面,法国和日本各有千秋,有的技术听上去极速达不到磁悬浮水平,可在电磁污染和经济性方面远远超过德国技术。造船技术方面,荷兰、希腊、德国各有特点,但综合能力上又赶不上韩国甚至中国……所有这些交通工具上的顶尖国家,汽车品牌的口碑都比不过德国,当然销售数量上德国又比不过日本和美国的大型企业。
 
   喜欢不喜欢德国车,抵制不抵制日本车,这是消费者的自由,在此不多干涉;我想说的是:同类的产品,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融合着民族和气候特点的优缺点,能在成本和效率上适合我们的就是好产品(时髦语言叫性价比),能达到我们综合引进消化技术要求的就是好产品,用不着怀着多大的迷信去对待。这一点我们要学习韩国,一边顽强坚决地抗议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边毫不客气地进口并消化着日本的电器和零件,一边毫不留情地竞争并蚕食着日本品牌的市场份额。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该降温了,但冰块绝对不是好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