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打假不妨再激烈一点
(2009-11-20 13:55:42)
标签:
娱乐 |
分类: 娱乐 |
韩浩月
《阿童木》上映后,发行方称“首映3日票房过4000万”,而据《中国电影报》报道,实际数据显示,这部电影3天的票房不过1700万,随着媒体关注度的提高,有业内人士表示,“超过八成电影的票房都有或轻或重的水分”。
票房注水,八成电影难逃其咎,可见这种行为在电影界是多么普遍。凡是和电影圈有所接触的人都应该知道,票房注水几乎成了电影行业的潜规则,几乎没有任何新奇性可言。一开始,只是少量电影虚报一下票房,没想到效果奇好,结果大家一拥而上,不管还有没有效果,反正大家都要习惯性虚报一下。
虚报票房之所以如此盛行,因为这是最不需要创意、最好操作也是最廉价的宣传方式,它是电影进入全面工业化前期的一个必由之路,伴随它同步发生的还有电影审查制度的无标准,电影创作的盲目跟风,对情色、暴力的无规则运用,裸替、临时演员欠薪、拍片污染环境等等,都是电影产业不规范的缩影。
观众是对电影的“首周末票房”感兴趣,某种程度上,“首周末票房”是电影好看与否的晴雨表,虽未必准,但也提供了一条信息。只是,如果电影好看则罢,万一是烂片,那么观众会对发行方和制作方产生怀疑心理,以后再这么忽悠,恐怕不灵了,从长远看,为票房注水带来的是短期利益,伤害的是整个产业的未来。
好在中国电影的票房注水涉及面积虽大,但整体上注水情况还不算严重——很多电影只是在公映早期注水,档期结束前,也会偷偷摸摸地把之前注水的部分填满。之所以电影票房发行方说多少就是多少,想让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归根结底是票房统计没有公正的第三方提供,这个权利不能放到院线手里,也不能放到发行商手里,而应该由电影管理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专门针对电影票房进行精确统计的公益机构,为观众提供翔实的信息参考。
不过,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加强行业自律,制作方和发行方率先要有诚信意识,多在提高影片质量上下功夫,别没事乱琢磨怎么在票房上做手脚。做来做去,究竟赚了多少钱自己不知道么?要是被税务部门盯上,吹牛吹到上了税那可得不偿失。虚假票房得到的也只是虚荣心的满足,但真正能得到快乐的还是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现在大家开始重新重视票房注水的问题是个好迹象,这是电影产业走上正规化的前奏,不是观众对票房注水已经义愤填膺,而是行业发展本身已经不能再容纳票房注水行为继续泛滥下去。如果遏制票房注水能成为电影行业的自觉行为,那么很有希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不规范行为得到纠正。如此看来,对票房的打假还是更加激烈一点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