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在某文化商业机构携手数名北大博导举办“天价写作班”被媒体报道之后,针对批评的声音,参与这次培训班的个别学者偷换概念,顾左右而言他,对批评者进行反批评。但这些为自己辩护的言论并没有洗清北大博导参与商业运作、贩卖北大名声的嫌疑,反因文本的漏洞百出显示出常识的不足和逻辑上的混乱。
这个事例,表明一些长期处于名校这种被神圣化的殿堂之内的博导,在更直接、诚实的网络舆论下,故作的镇定是多么苍白。以往学者以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与网络草根话语发生了几次碰撞,导致一些人关闭博客从此远离网络,但后来者并没有以此为鉴俯下身来用平民化视角融入网络。在名校或圈内一呼百应而养成的矜持与自傲,在网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移植,这时任何一点批评的声音对他们来说,都显得那么刺耳。
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天价写作班”应市场需求而生,有人出售,有人购买,无可厚非。但以北大教授身份担任写作班授课老师的博导却在被推上舆论浪尖的时候,首先公然将自己置身事外,以“他们”之称为其他参与“写作班”的博导辩护,失口否认“写作班”与自身没有任何联系,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是对网民辨别能力的一种挑战。在文章中,更是使用盖大帽子、移花接木等传统文人的笔战手段,对批评者进行人格上的诋毁,更显示出作为一名学者的心理有多么狭隘。
作为相对自由的表达工具,网络一直是各种尖锐话题的爆破场。“网络话语暴力”的指责并没有让网络舆论沦为毫无个性、虚与委蛇的“社论”文字,相反,在其粗糙表面的背后,往往可见真知和良心若隐若现。在经历一系列网络事件的洗礼之后,网络评论现在正走上一条理性之路,如何在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提出冷静的观点,帮助读者、网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相,网络评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向客观评论靠拢的同时,网络评论并没有成为传统媒体评论的附属品,而是独立存在于公众视线之中。
白烨批评80后的文章就是因为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遭诟病,那次事例足以证明,在倡导平等交流的网络上,伪精英是没有生存之地的。学者博客通常因其分量足,而被重点向网民推荐,如果在这些博客中,我们看不到学者的真知灼见,只看到一位位大师端坐殿堂等待众生顶礼膜拜,这将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放下身段对所谓大师来说可能是件艰难的事情,会带来严重的不适感,但没有办法,网络是草根惟一的发言地,大师应该供养在别处。
后一篇:愿《石头》是垫脚石而不是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