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8月11日,北京出版的《华夏时报》推出记者深度报道,调查得出——“‘青春写作旅’的招牌上冠以北京大学的名称,被证实冒用了北大的校名和校徽。”
这个长篇报道通过以下几点证实了“青春写作旅”冒用北大名义的事实:
1、北大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没有同意“青春写作旅”使用北大校名和校徽。“青春写作旅”和北大没有任何关系。
2、“青春写作旅”招生简章和广告上打出的“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吴福辉”中丢了“原”字。同时,孔庆东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国学家何西来的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崔道怡的原《人民文学》副主编,分别丢了“副”字。
3、在“青春写作旅”制作的标牌中,北京大学的校名和校徽显而易见。
http://www.chinatimes.cc/news/Upfiles/200681020089.jpg
4、“至于吴涛在6月底登广告以及印制招生简章时把我的名字写了上去,我根本不知情。”——吴福辉说。在未经授课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使用该老师姓名进行招生。
5、舒乙否认在缔造文化中心“担任一定的职务。”
6、由北大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博雅会议中心可租给校内校外任何公司、个人,无须经过北大校方。“青春写作旅”所租的教室,在这个会议中心的三层。
据此,青春写作旅应该全额退还学生所交纳的学费理由有:
1、未经北大同意而使用北大校名、校徽,在侵犯了北大的权利的同时,有误导、欺诈学生与家长的嫌疑。
2、“丢失”四位授课老师的“原”、“副”身份,夸大授课老师的学术地位,在降低了这四位老师的社会公信力的同时,侵犯了学生与家长对授课老师资历的知情权。
3、将北大校名、校徽标记于会场,给与会者营造培训班属北大主办的虚假氛围,欺骗了学生和家长,对北大的景仰与对老师的信任有可能因此降低,对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4、未经部分授课老师书面或口头允许使用其姓名以广告形式招收学生,涉嫌广告欺诈。
5、舒乙否认“担任一定的职务,”孔庆东否认与北大有关,陈晓明否认与博导有关……青春写作旅仍然以这些名师、名家所依托的北大背景为卖点进行广告宣传,涉嫌恶意诱导学生与家长。
6、把谁都可以租用的会议中心作为授课地点并突出会议中心地处北大校园,继续制造活动主办方是北大的假相,欺骗学生与家长。
以上各点青春写作旅在招生广告中没有公示,根据《消费者权益法》第49条规定,假冒产品可以双倍索赔。学生与家长有理由以主办方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广告欺诈的名义全额索取学费。
招生网站在未注明工商备案、ICP备案等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招生宣传,冒用他人名义赚钱,已经属于诈骗范畴。学生和家长有理由以遭诈骗为由对主办方进行起诉。
http://www.chinatimes.cc/news/Upfiles/200681014387.jpg
通过媒体报道和相关评论可以看出,青春写作旅是彻头彻尾靠“冒用”演出的一场闹剧。
青春写作旅冒用北大名声:从策划、到推广、到结束,都是在靠北大做宣传、博噱头、创收入。直到培训结束的最后时刻,主办人还急切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撒谎。全文摘录如下:“后天就结束了,课还剩一天半,你们要听交1000元就行,抓紧机会赶快办手续。明天上午是曹文轩教授讲,他是作家、北大中文系主任(记者事后了解到,北大中文系主任应为温儒敏)、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你的孩子即使考上北大也不一定能见到他。”
博导冒用大师名声:“三大师联合北大教授”、“你想让文学大师点拨你吗”、“XX、XXX、XXX等文学大师”……在招生广告和对外宣传中,“大师”字眼频繁出现,令人应接不暇。但坊间质疑,这些人什么时候成为大师了?文学大师的名号是谁给封的?那么与他们同处一个校园的其他博导算不算大师。如果他们是大师,蔡元培、胡适先生该怎么称呼?自封大师与默认大师成为这场闹剧中出彩的丑剧。
商业行为冒用文学理想:孩子的文学梦是纯真且稚嫩的,他们还处在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年纪,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仍然拥有文学理想,让人感动。如果他们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将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场赤裸裸的商业行为,就这样被冠以接近“大师”、开阔视野的名义,把孩子们的对北大的景仰和对文学的热爱侮辱了。
主办方对媒体宣称,文学培训班明年仍将继续举办,而且学费还要上涨。试想如果没有北大这块金字招牌作后盾,没有那些“大师们”在背后提供无私的支持,没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幌子蛊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主办方怎么会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媒体及时的报道和舆论的批评,让更多人了解了所谓培训班的本来面目,现在主办方要做的,不是畅想明年的“生意”,而是应该抓紧进行善后处理工作,而是应该抓紧进行善后处理工作,遇到索赔的家长,该退的也就退了吧。
(图片转自《华夏时报》网站,成江/摄影。《华夏时报》深度报道全文:http://www.chinatimes.cc/news/srbd.asp?id=61579)
8月11日,北京出版的《华夏时报》推出记者深度报道,调查得出——“‘青春写作旅’的招牌上冠以北京大学的名称,被证实冒用了北大的校名和校徽。”
这个长篇报道通过以下几点证实了“青春写作旅”冒用北大名义的事实:
1、北大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没有同意“青春写作旅”使用北大校名和校徽。“青春写作旅”和北大没有任何关系。
2、“青春写作旅”招生简章和广告上打出的“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吴福辉”中丢了“原”字。同时,孔庆东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国学家何西来的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崔道怡的原《人民文学》副主编,分别丢了“副”字。
3、在“青春写作旅”制作的标牌中,北京大学的校名和校徽显而易见。
4、“至于吴涛在6月底登广告以及印制招生简章时把我的名字写了上去,我根本不知情。”——吴福辉说。在未经授课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使用该老师姓名进行招生。
5、舒乙否认在缔造文化中心“担任一定的职务。”
6、由北大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博雅会议中心可租给校内校外任何公司、个人,无须经过北大校方。“青春写作旅”所租的教室,在这个会议中心的三层。
据此,青春写作旅应该全额退还学生所交纳的学费理由有:
1、未经北大同意而使用北大校名、校徽,在侵犯了北大的权利的同时,有误导、欺诈学生与家长的嫌疑。
2、“丢失”四位授课老师的“原”、“副”身份,夸大授课老师的学术地位,在降低了这四位老师的社会公信力的同时,侵犯了学生与家长对授课老师资历的知情权。
3、将北大校名、校徽标记于会场,给与会者营造培训班属北大主办的虚假氛围,欺骗了学生和家长,对北大的景仰与对老师的信任有可能因此降低,对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4、未经部分授课老师书面或口头允许使用其姓名以广告形式招收学生,涉嫌广告欺诈。
5、舒乙否认“担任一定的职务,”孔庆东否认与北大有关,陈晓明否认与博导有关……青春写作旅仍然以这些名师、名家所依托的北大背景为卖点进行广告宣传,涉嫌恶意诱导学生与家长。
6、把谁都可以租用的会议中心作为授课地点并突出会议中心地处北大校园,继续制造活动主办方是北大的假相,欺骗学生与家长。
以上各点青春写作旅在招生广告中没有公示,根据《消费者权益法》第49条规定,假冒产品可以双倍索赔。学生与家长有理由以主办方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广告欺诈的名义全额索取学费。
招生网站在未注明工商备案、ICP备案等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招生宣传,冒用他人名义赚钱,已经属于诈骗范畴。学生和家长有理由以遭诈骗为由对主办方进行起诉。
通过媒体报道和相关评论可以看出,青春写作旅是彻头彻尾靠“冒用”演出的一场闹剧。
青春写作旅冒用北大名声:从策划、到推广、到结束,都是在靠北大做宣传、博噱头、创收入。直到培训结束的最后时刻,主办人还急切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撒谎。全文摘录如下:“后天就结束了,课还剩一天半,你们要听交1000元就行,抓紧机会赶快办手续。明天上午是曹文轩教授讲,他是作家、北大中文系主任(记者事后了解到,北大中文系主任应为温儒敏)、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你的孩子即使考上北大也不一定能见到他。”
博导冒用大师名声:“三大师联合北大教授”、“你想让文学大师点拨你吗”、“XX、XXX、XXX等文学大师”……在招生广告和对外宣传中,“大师”字眼频繁出现,令人应接不暇。但坊间质疑,这些人什么时候成为大师了?文学大师的名号是谁给封的?那么与他们同处一个校园的其他博导算不算大师。如果他们是大师,蔡元培、胡适先生该怎么称呼?自封大师与默认大师成为这场闹剧中出彩的丑剧。
商业行为冒用文学理想:孩子的文学梦是纯真且稚嫩的,他们还处在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年纪,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仍然拥有文学理想,让人感动。如果他们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将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场赤裸裸的商业行为,就这样被冠以接近“大师”、开阔视野的名义,把孩子们的对北大的景仰和对文学的热爱侮辱了。
主办方对媒体宣称,文学培训班明年仍将继续举办,而且学费还要上涨。试想如果没有北大这块金字招牌作后盾,没有那些“大师们”在背后提供无私的支持,没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幌子蛊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主办方怎么会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媒体及时的报道和舆论的批评,让更多人了解了所谓培训班的本来面目,现在主办方要做的,不是畅想明年的“生意”,而是应该抓紧进行善后处理工作,而是应该抓紧进行善后处理工作,遇到索赔的家长,该退的也就退了吧。
(图片转自《华夏时报》网站,成江/摄影。《华夏时报》深度报道全文:http://www.chinatimes.cc/news/srbd.asp?id=6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