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疯狂的石头》最新的票房数据是1700万,这个成绩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过千万票房即被视为奇迹的《孔雀》。《石头》剧组的人应该可以举行庆功会了。身为一名关心中国电影的观众,我真诚地为《石头》感到高兴,但私心里还是有一个愿望:希望宁浩导演和全体演员为他们的努力和幸运庆贺,为《石头》的高票房庆贺,而不要为《石头》创造了历史而沾沾自喜,更不要真的认为《石头》成了中国的电影里程碑——还有什么比这更种想法更糟糕的吗?
在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观众口口相传造成《石头》的观看热潮之后,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它对英国导演盖.里奇作品《两个大烟枪》的模仿,它的搞笑程度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强烈,不少观众在受舆论影响看完之后觉得“莫名其妙”、“没那么好笑。”这些质疑的声音引起了一些网民的共鸣,但却完全被来势汹涌的、正面的甚至誉美的评论覆没了。不看《石头》是落伍,不说《石头》好是不懂得欣赏,客观评价《石头》被认为是鸡蛋里挑骨头……这种势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石头》果真像主流舆论评价的那么好吗,未必见得。但必须说,它的市场推广有着值得研究的地方。从不被院线经理看好,到增加100多个拷贝,这个过程中,口碑营销是它推广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石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纯粹是靠观众口碑热映起来的,发行这部电影的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发行部经理马捷承认,这部投资仅300万的电影,早期的宣传费用就花了200万。比起大片动就上千万元的宣传费,《石头》的200万可谓花到了刀刃上,引起了最早一批媒体和观众的注意,才有了后来的争相抢看《石头》。口碑营销,这个在大片身上屡试屡败的方法在一部小成本电影身上收到了奇效。
《石头》的走红,和它的故事、拍摄剪接手法、导演才华以及演员的出色发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商业大片陷于模式化、文艺片不能突破自我的窘态下,《石头》良好地寻找到了商业和文艺的结合点,加上令人意领神会的对社会现象的嘲弄与讽刺,和对眼下流行的网络恶搞的借鉴,节奏明快,表演到位,且没有说教,使之成为一部符合好莱坞审美标准的纯粹娱乐片。除此之外,它还迎合了城市精英群体的审美大众化心理,不约而同地得到了媒体编辑、网络意见领袖、文艺青年们的青睐,这种青睐源自对好莱坞模式影片的推崇,源自对长期以来国产电影不争气的失望,更是他们试图借《石头》影响电影业界的一个体现。事实上他们做到了,目前有不少年轻导演跃跃欲试,想重复宁浩的成名之路,但一窝蜂地投拍类似电影,果真能带来中国电影的繁荣吗,这是个未知数,甚至隐藏着某种危险。
在《石头》“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时候,有些人惊呼它简直可以成为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随着电影影响范围的扩大和质疑声音的出现,对《石头》里程碑的提法再没有出现过。对一部刚刚有些创新,获得一些成功的电影,就草率地冠以如此沉重的称谓,这无异于“捧杀”。万一电影哪个层面不具备“里程碑”的实力,便有可能变成“纪念碑。”我倒觉得,把《石头》作为一块垫脚石来看,还是可以的。这么说,并非是对《石头》的不尊重。如果《石头》真能起到垫脚石的作用,把中国电影整体推进一步,或者为中国电影的后来者指出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那么也不枉奉献一回。要知道,很多曾经声名显赫一时的电影,还没有资格做垫在脚下的石头。
前一篇:“大师们”的网络不适症
后一篇:手机出现了一点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