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文艺青年民选梦的破灭

(2006-06-29 08:48:21)
分类: 娱乐
文/韩浩月

像所有将要向某事某物告别的人一样,《梦想中国》导演(一说节目统筹)周稚舜在选择离开时,还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先是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我决定离开《梦想中国》团队的声明”,后接受媒体采访,一二三四五地解释了离开的原因。没有人愿意与自己一手参与并且打造成功的品牌挥手作别,除非事情发展到脱离了预想轨道的底线,或者自己干脆从“创业功臣”蜕化到了不被重视的“配角”,才会忍痛说再见。周稚舜的离开声明,让我想起了周星驰在《喜剧之王》的那句“我内心的潜在台词是我不想死。”如果希望借这个举止来撼动已经树大招风的《梦想中国》前进的车轮的话,那么周稚舜错了,他的离去已经无关重要。

在“声明”中,周稚舜尽可能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梦想中国》的贡献,“参与活动设计和制作”,“为这一大型电视活动取名。”但这些“贡献”是有前缀的,“在制片人哈文的领导下”。熟悉影视圈“制片人一枝独大”规则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认识。虽然周稚舜多次说明,他离开的原因和哈文、李咏以及《梦想中国》剧组成员有任何关系,但正是这种“此地无银”的解释,暴露出来周稚舜作为一名导演和其他剧组领导成员所产生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周稚舜试图以绅士的姿态离开《梦想中国》,但言语间对这个节目现在情况的失望之情,使得他的情绪倾向更趋于激烈而非平和。这样的告别,与其说是分手,不如说是“决裂”。

周稚舜列举了离开的种种理由,“平民选秀变成了评委选秀”、“评委设置不科学”、“不遵守评选规则”……这些理由都显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所具备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尽善尽美、不屈从现实的倔犟和固执等特点。作为“提出并开创了通过全国观众短信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晋级和淘汰”的周稚舜,从一开始他就应该意识到,民选偶像的根基压根就是漂浮不定的,随着商业的不断渗透,所谓公平公正的民选,除了肥胖主办方的钱袋之外,基本上就是个摆设了。之所以选秀活动二届、三届地举办下来,没有舍弃“民选”这个虎头旗,是因为这招还能糊弄住观众,还能让一些陶醉于“决定权把握在你手中”的观众义无反顾地掏出手机发短信。一些场次看上去变化莫测、神乎其神的票数统计早就破绽百出了,“民选”以后改称“民捐”似乎更合适些。

从周稚舜的声明和接受媒体采访传出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出,在《梦想中国》的筹划和早期导演方面,他做出过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说,作为重要参与者,他眼看着从自己手中诞下的“孩子”已经脱离了早就制定好的成长轨道,朝着一个混乱的、不可约束的方向奔去。李咏走下评委席位,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评委设置不科学”的说法,但在各种声音呼吁伍思凯、孙悦“下课”的时候,这两位仍稳坐评委位子,与《超级女声》的评委轮换制相比,的确耐人寻味。难怪周稚舜会说“《梦想中国》至今并没有成就几位知名的选手,反而成就了著名的评委。”周稚舜的“不遵守评选规则”说,将矛头指向了评委将“男8强晋级赛”临时变成了“男10强晋级赛”。尽管评委为了增加两个名额失态“哭了”挺令人感动,但评委的性情做法也使得以后的赛程变得复杂起来。通过“8变10”,观众看到了评委人性化、感情化的一面,而在策划编导人员看来,这何尝又不是评委凌驾于他们头上的一种表现?

无法忍受的周稚舜选择了退组,一直隐在幕后的周稚舜也因此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他的民选偶像梦破灭了,中国的选秀活动,正在向一个文艺青年所不能掌控的方向狂奔而去,所谓梦想,化作了漫天的钞票与口水,在这条名利铺就的路上,纷飞如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