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改一下白烨先生的作文

(2006-03-15 11:00:20)
分类: 文化
古清生在真名网摘选了白烨的两段文字,读完如同喉咙里塞了块馒头。这是第一次阅读白烨的评论文字,抛却他的文学观点、评论角度不谈,发现这人除了“行文严重不简洁”之外,还存在逻辑混乱、重复用词(仅“东西”这个词就出现了5次)等毛病。字里行间流露的长老气息更令人不舒适。斗胆“批改”了一下白老的这段文字。本来打算将老古摘出来的另一段文字也顺一遍的,但看完这一段就足够头疼,还是留给高人们审读吧。这就是中国的博导?中国文学评论界的权威?

“红柯的作品在陕西作家群中是个例外在全国也是个例外(此句至少应该加一个逗号,加两个最好。比如“红柯的作品,在陕西作家群中是个例外,在全国也是个例外。”写评论重在一字一句,如此长句给人仓促下笔、先入为主、强加于人的感觉)。陕西作家基本上是以叙事写实见长的,而红柯的东西(“东西”两字欠妥,作为严肃的文学批评,应以“作品”、“文字”、“写作”代替,圈内人知道“东西”代表的是“作品”,不知道的呢?),应当说以抒情为主,他并不注重叙事,也不特别注重写实,而是重写意(磕磕巴巴,不知所云。“并不注重”和“也不特别”是个奇怪的组合,改成这样似乎好一些“红柯的作品不注重叙事,以抒情为主,同时也不特别注重写实,而是重写意”)。这一点和陕西作家群的情况(情况一词表达不准确,换成“创作状态”或“写作风格”好一些)不大一样,而且他的这种写法在6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中也是少有的(缺乏转承,从陕西作家群一下蹦到60年代生作家略显突兀)。60年代包括7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中,60年代的还好一点,到七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现在数起来大概有四五十个(这几句看了有点晕)。二十多岁,中篇、短篇几乎在全国很多主要(“很多”和“主要”保留一个足以说明问题)文学期刊上一篇接一篇(一篇接一篇,小孩子掰手指?),东西很多。这些东西,我看了总觉得有点隔(隔啥?隔阂还是隔离还是阻隔?见过省词的,没见过这么省的)。太注意追踪认同非常现代的生活(彻底的病句)。她们(加个“的”吧)作品充满了对酒吧、酒杯、汽车、电脑的迷恋歌颂。有的女作家写汽车时,把汽车写得有滋有味,我不太欣赏这种东西(不欣赏女作家写汽车还是不欣赏把汽车写得有滋有味?表述不清)。我觉得对现实的这种描绘认同多了之后(病句),这就会缺少另外一种东西,缺少保持一种距离的批判的审视的眼光(疑似病句)。所以把红柯的小说往这一拨作品里一放,一看,确实跟谁都不一样,他的特点就出来了(比萝卜白菜谁更新鲜水灵?)。他是当代文坛包括陕西文坛也是新生代中的‘这一个’,独特的‘这一个’。”(不负责任的升华,上下左右男女老少通吃地吹捧。)(《元气淋漓 王气十足——红柯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