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

标签:
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李光耀遗憾 |
分类: 随笔 |
告别新加坡,还意犹未尽,三天行程,显然仓促了些。然而,这也是旅途的意味,留一点念想,下次故地重游,仍然奇妙且充满新意。
三点钟,回到酒店,包车的司机黄先生已等在楼下。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新山市,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海关空荡荡的,简单的手续之后,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一挥手,我们便跨越国境,进入了马来西亚。
我说,还真的蛮方便的,怪不得某中国房地产商在新山开发的楼盘,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住马来西亚,过物美价廉的生活,却可以去新加坡上学,享受更好的教育,果真一举两得。
黄先生却笑笑说,广告自然很具诱惑力,但事实上,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只是这每天一出一进往来两个国家,就很麻烦。
怎么会呢?我们刚刚过关不是很简单吗?
黄先生从后视镜里看着我说:“现在不是上下班高峰时间,海关当然没那么忙碌。换到早晨晚上你再来看看,哇,只那个机车大队,浩浩荡荡要排出很远。通关两个小时,很正常啦。”
我才知道,每天大量马来西亚人从这里进入新加坡工作,同时,又有很多新加坡人住在新山。在56%想要移民的新加坡人眼中,马来西亚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因此,一来一回是生活常态,他们早已习惯,五点下班,八点到家。
一桥之隔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可谓渊源颇深。历史上,它们曾是一个整体。18世纪到19世纪,新加坡曾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二战后,英国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57年8月,马来亚宣告独立,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英国自治邦。
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希望建立共同市场,以便将货物推销到大马全境的新加坡和要求提高新加坡上缴税收以弥补财政赤字的马来西亚,都没有从中获得想要的利益。共同市场遥遥无期,新加坡因此拖延税收上缴,双方都不愿做出让步,终于陷入僵局。而印度尼西亚更对这位近邻的强大感到恐惧,马来西亚成立后,印尼便与其断交,很多新加坡商人受到牵连,因此破产。
李光耀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弹丸之地、兵力虚空,国家如此薄弱却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福兮?祸兮?
马来西亚注定是李光耀心底深刻的烙印吧。1996年,他曾提出重返马来西亚联邦,前提是马来西亚放弃偏袒马来人的政策,时任总理马哈蒂以“时机还未成熟”拒绝了。2006年,李光耀又一次表示,如果马来西亚能够为华裔和印度裔国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新加坡愿意回归。
2014年,这位已91岁高龄、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城市,推上世界强国的政治家,仍然对马来西亚念念不忘。第二年,这位老人走到生命的终点,他葬礼棺椁上覆盖的,依然是新加坡红白星月旗。
对李光耀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独裁者,很多举措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我不懂政治,但愿意更多地了解人性。当新加坡被推入绝境、别无选择的时候,是他带领这个小国的人民,靠着果断、勤劳、严谨、努力,走向世界强国之列。
与新加坡毗邻的马来西亚,早已今非昔比,经济的崛起,使得他们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没能在有生之年重返马来西亚,或许成为李光耀先生一生的遗憾。然而,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一起奋进,又是另外一种欢欣和鼓舞吧。
窗外,热带雨林层层密布的黄昏,烟水深处仿佛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我看着闹市里忽然闪过的静谧小巷,斜阳浅照的石阶上,纷纷扬扬落满白色花瓣,一瞬懂得,光阴迢迢、山河寂寞,人世的光景终化作岁月无语,江山有思。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