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县美味

标签:
新加坡松发肉骨茶生命品质 |
分类: 随笔 |
我哈哈大笑,只有719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差不多只是中国一个县城的大小。即便如此,仍然美味遍地。所谓“肉骨茶”,究竟是什么呢?
去环球影城的路上,热心的计程车司机指着牛车水路口一个不太大的店面说,那里就松发肉骨茶。
清晨,小店还没开张。大门紧锁,玻璃窗上落着厚厚的窗帘。旁边大排长龙的店面令我惊讶不已,司机笑笑地说,那个啊,是肉干啦,也超好吃。
于是这一天基本变作神游,待到暮色合拢,直奔牛车水。
到了“松发肉骨茶”却吃了闭门羹,原来周一放假。内心的怅惘难以言喻,安慰自己说,好事多磨,美味因为等待才会更美。
第二天中午又去,遇到一位年轻的计程车司机,很健谈地说,如果要吃正宗的“松发肉骨茶”,只能去牛车水那一间。老新加坡人都知道,其他各处新开的分店,味道或多或少有些差别。
怎么会呢?同一个老板、同一个配方、同样的制作流程,为什么会有差别?
司机看出我的疑惑,笑笑说,这间店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当初白手起家的老先生,在牛车水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那些吃起来软软的、又筋道十足的肉,真的是他掌握火候,一点一点煮出来的。后来店面愈做愈大,自己又上了年纪,这份事业就交给儿子了。
儿子希望做大,于是大开分店,配方交了出去,很多事自然也不能够亲力亲为,如此一来,口味上自然就有了差别。只有牛车水上的这间老店,还保持着原来的味道。其他几间分店的上座率,远不如这个老招牌。
我恍然大悟。
物质一旦量化,品质多半会有所下降,这背后其实隐藏了很多复杂的情绪。那个开创事业的老先生,未必喜欢子孙这样做,子孙也不见得没有他当年那么兢兢业业。可是,当一件商品,因为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既要拼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是很难的。对利益的不断追逐,又好像是商人的本质。不断压缩成本,已经是品质的降低。
品质降低之后最直接的反映又是什么?挑剔的食客一旦发现自己享用的,远不如从前那么完美,去寻找更好的东西,也就成为必然。
前些年到台湾,特别跑去新竹城隍庙吃那边的米粉和贡丸。朋友说,干嘛非去新竹?台北西门町、高雄六合夜市,不是有很多卖米粉贡丸的吗?
没错,米粉和贡丸是台湾最常见的小吃,可是,好吃的贡丸是用非常好的瘦肉搅打出来的,有很紧的质感,一口咬下去,甚至能看到肉丸里的纹路是朝同一个方向旋转。而看起来简单的米粉里面,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手工处理,质感、咬劲、QQ的感觉,都不是能够模仿的。这些,只有在新竹才吃得到。
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大开分店?以新竹米粉和贡丸的名气,在台北、高雄这样的大城市里开上几十家分店,想必也要赚得盆满钵满。
我想,唯一的解释是,他们知道,想要达到与新竹同等质量的米粉、贡丸,是要以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的。与其为了量化做那种松泡泡没有紧质的肉丸,不如坚守一种对美的信仰。这些人或许把他们的一生,甚至好几代人的专业经验,都变成食物里的一种美感。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一个粗糙量产的机器,同时还可以释放出人性的品质。
不是每天仍然有大量的外地游客,千里迢迢跑到新竹去,只为享受这最美的品质吗?或许,这是对这份坚守,最好的肯定吧。
转眼松发肉骨茶已在眼前。店员给了我们一张半大的桌子,一家四口刚刚好。一口气点了几道招牌菜,眼睛却不忘到处打量。这间始于1969年的小店,还保留着旧时素净的风格,木结构房梁,坠着几盏晕黄的灯。墙头张贴的海报上,美味佳肴一色俱全。
肉骨茶终于送了上来,原来传说中的“坡县美味”就是排骨米饭!居然还有剪成小段的油条。油条少了一点地沟油炸出来的香脆,蘸汤入口变得绵软温热,带一点胡椒的味道,很不错。
“肉骨茶”其实与“茶”没有丝毫干系,是用多种药材熬制而成的汤水。相传,为了治病祛寒,因忌讳而将药称为“茶”,后来发现将猪骨泡在汤水中会更加美味,就成了如今的肉骨茶。
松发做的是传统的潮州式,骨汤颜色淡淡的,与福建派的深色酱油汤和浓郁的中草药味大不相同,小小一口,香辣带劲。猪骨软硬适中,肉质很有弹性,拌些许红椒,又辣得恰到好处。冰柠檬一口喝下去,真是畅快淋漓。难怪出生在新加坡的美食大家蔡澜先生说,在国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肉骨茶。
走出小店,炙热的阳光映在身上,火辣辣的。回头望向门店上端硕大的招牌,since1969的字样显得格外耀眼。门外等座位的顾客络绎不绝,中文、英文、马来文此起彼伏。
想起那位计程车司机的话,既然最纯正的肉骨茶只属于牛车水上的这一间,那么与眼下的座无虚席相比,其他分店的经营状况又如何呢?
我想,“松发肉骨茶”已经变作一段天长地久的记忆,伴随着新加坡的成长,见证这个小国由贫穷走向富强。很多人甘愿从好远好远的地方特别跑来品味一番,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信仰。人类文明里一些从传统经验留下来的最美的品质,已经不单单是食物本身,当一碗饭、一钵汤里蕴含了时间赋予它的意义,人们会永远记得它的品质和产生这种品质的人。
“松发肉骨茶”的未来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因为工业快速的量产而消失却是真的。真心希望这个老招牌,会一直存在下去,下次到新加坡,再去吃这带着满满回忆的“坡县美味”。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