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

标签:
拜伦希腊文明生命 |
分类: 随笔 |
在希腊爱琴海旁巨大的峭壁上,立着很多洁白的石柱,湛蓝的海水和简朴的小房子,围绕着一片古老的文明。
那是公元前五世纪的遗迹。每年从世界各地汇集到这里的游客,在这些残垣断壁间辗转流连。其中有一个人,两百年前从异乡赶来,在这里刻下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英国诗人拜伦。
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岁时,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落到他身上,成为第六世勋爵。为了同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素有名望的哈罗公学就读。
拜伦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课程不感兴趣,却阅读了大量欧洲和英国文学、哲学、历史著作。特别是历史,他常常将有关罗马、土耳其、希腊的历史书从图书馆借回来。在书海中徜徉,梦想有一天,他也会穿上黑衣、骑着红马,指挥着“拜伦的黑骑兵”,干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我一直觉得,喜欢历史的人,骨子里都会有一种很有趣的天真。比如年少时我爱极了苏东坡,常常做那种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的梦,梦想着自己化身苏轼身边的小书童,给大文豪抚纸研墨,即使跟着他发配黄州、岭南、海南岛那样的蛮荒之地,也心甘情愿。
这样的梦相较年幼时的拜伦,虽然更加幼稚,可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书本里的东西,最终化为一种理想,使得你一生都沉浸在里面,怡然自得。
拜伦的诗作里,常常出现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一方面热爱生活,向往炙热的爱情,蔑视社会恶势力,另一方面,又孤独、骄傲、我行我素,后人将这些人物称之为“拜伦式英雄”。
这不是很矛盾吗?
回顾拜伦的成长环境,大概就会理解。他父亲是一个浪荡公子,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在他三岁那年,终于潦倒死去。生活的拮据和丈夫的死,使得拜伦母亲的性格变得暴躁乖戾,她带着年幼的拜伦返回故乡,孤苦生活。
拜伦跛足,关于这个残疾,有一种说法是他天生的,另一种则说,是母亲残暴,一时气极将他打成了这样。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这个生理缺陷都成为他自卑和痛苦的理由。从小生活在阴影下的孩子,都会渴望阳光,成年后一系列诗作的发表,又使得他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这样的光芒,将他凌驾于凡人之上,给了他许许多多的骄傲和勇气。
因此,正如他笔下的人物,拜伦的内心世界里总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矛盾。
1816年,拜伦永远离开了英国。他一路南下,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结识了同为流亡诗人的雪莱。两个人生轨迹极其相似的英国人,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知己。他们同样恪守的信念和理想,同样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立身处世的生活方式,都是那个时代的祖国所不容的。他们被迫逃离故土,在彼此作伴的时光里,贡献出了伟大的诗作。
1818年,拜伦开始创作他的巨著《唐璜》。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完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了。
那时候,自由、民主的发源地希腊,正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下。19世纪后,土耳其境内频繁暴动,反叛活动此起彼伏,给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良好时机。拜伦酷爱希腊文明,他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做了希腊人的精神领袖。
这真是一个辉煌且令人肃然起敬的角色。想想看,一个英国诗人,放下属于自己的生活,加入另一个国家的战队,拼尽全力,只是因为他深深爱着这里的古老文明。他希望这个被奴役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奋起反抗,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
我一直在想,两百年前,当拜伦来到这里,面对一望无际的爱琴海和海边峭壁上的石柱,会作何感想?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海风将褐色卷曲的头发吹乱,清澈的眼睛,一定热泪盈眶。他用颤抖的手在石柱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每一刀,都好像要把生命也镌刻进去。他不是来希腊游历,他参加了希腊与土耳其战役的志愿队,投身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领导人之一。他始终是一个为理想战斗的勇士。
从那之后,很多来此瞻仰古希腊文明的游人,多了寻找拜伦刻名的目的。以拜伦留下的半身胸像来看,他应该是一个身材颀长的男子,一般人大多会向高处寻找,可是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向下移动目光,却猛然看见,那个名字刻在很低的地方。
拜伦刻的那么低,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的他是多么虔诚。很多人都能理解这种几近膜拜的情怀,于是在拜伦刻名更低的地方,也密密麻麻刻了一片。
1824年,奔忙在战争中的拜伦因操劳过度患病,久治不愈,又遇雨受寒,终于一病不起。他在弥留之际呓语:“前进——前进——要勇敢!”他一直牵挂着希腊的民族解放。
拜伦死后,希腊人民悲痛不已,独立政府宣布拜伦的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不久之后,拜伦的灵柩运抵伦敦,渴望死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接受世人顶礼膜拜的大诗人,终未能如愿,英国政府和教会拒绝了他的遗骨。他和朋友雪莱,都未能魂归故里,雪莱葬入了意大利罗马的一块新教徒墓地,而拜伦则安葬在英格兰小镇的一个偏僻教堂里。
清末民初,诗僧苏曼殊曾将拜伦《唐璜》中写希腊行吟的那个段落,翻译成中国旧体诗,取名“哀希腊”,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学者文人都曾为这首诗润饰。1909年的中国,正处于时代巨大变革时期,苏曼殊借着拜伦的句子哀悼中华文明。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超越的眼光。
想起《唐璜》里的句子: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拜伦的祖国,究竟是英国还是希腊?
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观点,希腊的文明早已奉献给了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拜伦的原意,其实宽广得多。那么,英国也好,希腊也罢,拜伦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