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中的高山流水

(2016-12-19 08:42:20)
标签:

钟子斯

伯牙

苏东坡

王安石

达芬奇

分类: 随笔

   《列子•汤问》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弹得非常好。可是他很寂寞,这世上,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

    有一年,伯牙奉命出使邻国,中秋节夜晚,皓月当空,他路过江边,面对清风明月,思绪万千,坐在岸边抚起琴来。琴声悠悠荡荡直上云端,忽然看到岸边立着一个樵夫。

伯牙吓了一跳,手下一用力,琴弦拨断了一根。那樵夫忙说,请不要介意,我只是一个砍柴的,听到琴音绝妙,不由站了下来。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如何能够理解我的琴声?于是又弹了几首,请樵夫辩识。琴声高亢时,樵夫说,这雄伟壮丽的高山;琴声

低回潺湲,他又说,这是不绵不休的流水。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伯牙又惊又喜,想不到自己到处寻觅的知音,竟然躲在这荒山野岭。他们愈聊愈投机,相见恨晚,约定明年中秋,再在这里相会。

谁知第二年中秋节,伯牙又来到汉阳江口,等啊等啊也不见樵夫来。他独自抚琴,以为琴音悠远,足够招唤朋友,可是钟子期还是没有来。

第二天伯牙去山里寻找,遇见一位老人,向他打探,才知钟子期身染重疾,早已离开人世。临终前,他自知已无法赴约,希望把坟墓修在江边,中秋节还能听到伯牙的琴声。

伯牙听罢,悲痛不已,来到钟子期的墓边,弹起古曲《高山流水》。一曲弹罢,他挑断琴弦,将心爱的瑶琴摔了个粉碎。

这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两千年间,无数中国人都以这个故事来建立友谊信仰,而高山流水,也因此成为千古至谊的代称。

有趣的是,现实中的知己不见得一定是一个与你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很多时候,他还是你的对手。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艺术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1500年,48岁的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第二年,遇到了26岁的米开朗基罗。

那个时候,达•芬奇刚刚完成了《最后的晚餐》,正在创作的巅峰期,而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不要活在前辈的阴影下,以达•芬奇做背叛对象,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对手戏很快拉开了大幕。佛罗伦萨可以容纳五百人的市政议事大厅请他们二位分别画一张巨幅战役图。

两位大师同时开始工作,他们都知道,对手是唯一的劲敌。

达•芬奇负责《昂加里战役》,他的素描底稿上,战马奔腾,人仰马翻。米开朗基罗从史实中找到了他想要诠释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卡西纳战役》里,借裸体士兵的身体,表现出战争的紧张和焦虑。

两幅画的草图,引起许多人围观,人们对画的本身评头论足,亦对作品后面的两位大师进行比较。更多的人认为,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凭借战争高潮来临前人性刹那间涌现出来的挑战和激动,战胜了创作“高潮”本身的达•芬奇。

事实上,两件作品都没有完成,我们能够看到的草稿也不过是后来人的摹本。米开朗基罗在大量创作数据中,夹杂着对达•芬奇的不敬。他嘲笑达•芬奇华丽的衣着,优雅的绅士风度,嘲笑他总喜欢半途而废,留下那么多未完成的作品,甚至还当众羞辱他。可是达•芬奇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米开朗基罗在他眼中只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创作的领域能够成为对手,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知己。达•芬奇明白,这个粗鲁无礼的小伙子,是自己真正值得致敬的对象。而动不动就暴怒的米开朗基罗,也深深领悟,这世上真正懂他、理解他,更能够激励他的,也只有达•芬奇。

同样,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对矛盾的知己,那是宋代的苏东坡和王安石。

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中站到了对立的一边。他不是不同意王安石的主张,只是觉得他太急。国家虽然迫切希望富强,可是老百姓的日子如果难以为继,新政还是很难推行下去。当时的宋神宗当然没有赞成这样的主张,苏东坡因书陈变法弊病受到排挤,自请到外地任职。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与王安石之间的友谊。走下朝堂,他们在文学里彼此欣赏,看到对方更多闪光的部分。

王安石晚年远离政治,在自己乡居的地方听说苏东坡要来,亲自骑着毛驴到码头迎接。他们携手游览南京钟山,苏东坡在诗中写道:“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王安石立刻叹道,我一生写诗,也写不出这样好的两句来。

他们在一起住了很久,临别时还相约买地,打算盖两间房子毗邻而居。

这不是很奇怪吗?想象一下曾经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有声望、有地位,都认为自己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现实里,总有一个失败者,可是失败得又那么动人。那真是一个迷人的时代,迷人到使得他们都有着远江之眺、浮天情怀,都是对方心中的“高山流水”。

这样的故事一路讲下来,心里忽然涌上一丝疑问。这世上,究竟有没有“钟子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应该先问一问自己,你的心中,究竟有没有“高山流水”?伯牙、达•芬奇、苏东坡,他们因为有“高山流水”才会期待一个知己,遇到了钟子期、米开朗基罗、王安石,人生已是完满。而活在当下的我们,满眼金钱利益的交换,如果内心没有保留追逐理想的热情,那么,有没有钟子期又有什么分别?

1977年,人类向外太空发射了一个控测器“旅行者一号”,向外星人送去了一系列自我介绍,介绍中国的,便是古曲《高山流水》。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他在读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心里一怔,半日无言。这就是说,我们把尚未谋面的外星人,也当作了“可能的钟子期”,只是希望,在茫茫宇宙间,有人懂我们。

太高太大的友谊期盼,是不是真的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我们不得而知。但一直在找,不停地在找,总算没有辜负心中的高山流水吧。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心中的高山流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芳香百里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