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井

标签:
陈后主李后主后庭花人生亡国 |
分类: 随笔 |
沿鸡鸣寺东麓山坡去玄武湖,偶遇一处古井,石碑上刻着“古胭脂井”四个字。茫茫山色,静寂无声,我在想,这就是南朝陈后主最后的避难所吧。一千多年前,隋兵汹涌而至,他拉着宠妃仓皇跳入这口枯井,等待上天的怜惜。
中国历史在两晋之后,迎来一段乱世,朝代不断更迭,皇帝走马灯似地换。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鲜卑族建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南朝自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历经齐、梁,到了陈,已是末日。
陈叔宝继位后深居高阁,生活奢侈,又荒淫无道,宠爱贵妃张丽华,上朝时还将她抱在膝上,朝政每况愈下。此时正值北方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坚胸怀大志,准备一统中原。
北方强大的隋随时准备渡长江南下,陈叔宝的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灭顶之灾。可是他却终日饮酒嬉戏,作诗唱和。自以为长江天堑,杨坚没那么容易打过来,谁知道隋军势若破竹。等到兵临城下,他吓得魂不附体,急着出逃。仆射袁宪献计说,事已既此,陛下还能逃往何处!不如请正衣冠,御正殿,仿照梁武帝见侯景的故事。陈叔宝回答,我自有计。
好笑的是,陈叔宝的计谋就是带着两名宠妃去了后堂景阳殿,躲入一口枯井中。隋军大将韩擒虎赶到,欲投石入井,陈叔宝才在井底大喊。等到隋军将他们拉上来,两位贵妃吓得涕泪横流,淌下来的胭脂沾湿了井栏,怎么擦也擦不掉,这口井也因此得名胭脂井。
张丽华被当场处死。自古红颜祸水,将帝国的倾覆推到一个女子身上,多半是为了给贪恋女色的皇帝寻找借口。其实美丽何罪之有?
我看着眼前这口枯井,几乎能够想象出陈后主被拖上来哆哆索索的样子。一代帝王瞬间沦为阶下囚,心爱的女子身首异处,再也没有力气唱《后庭花》了。
几百年后,改朝换代,到了南唐,南京又迎来一位叫做李煜的帝王。历史上常常有人将李煜与陈叔宝相提并论,一个李后主,一个陈后主,诗词歌赋都有着超凡的艺术素养,他们也都在这繁华之地纸醉金迷,做了亡国之君。
可是他们的命运却很不同。
李煜的生命里面有一种很令人怜惜的东西。他在被宋太祖抓去北方后,明知道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却从没掩饰内心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痛苦。他创作了很多怀念故国的词,内心的怅惘赋于笔端,字字皆是泪。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派南唐的老臣去试探他,他乡遇故人,李煜拉着旧臣的手,泪流满面。
李煜42岁生日,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词终于惹怒了原本就多疑的赵光义,认为他还有复国的野心,于是给了他一杯毒酒。
陈后主却不同,他没有李煜那么多愁善感。隋军破城后,他从“胭脂井”中被拖出来,带到洛阳。隋文帝杨坚待他不薄,好吃好喝给他,还允许他以三品官上朝。可是陈叔宝根本不在意自己是什么俘虏,什么亡国之君。他竟然向杨坚请求,再给他高一点的官职。
他在洛阳日日饮酒作乐,时常喝得酩酊大醉,隋朝官员讥讽他是“井底皇帝”,他也毫不在意。杨坚请他参加宴会,怕他触景伤情,特别吩咐不许演奏江南的乐曲,可是陈叔宝根本没放在心上,吃喝玩乐、谈笑风生,好像自己还身处富庶江南,做着千古不变的陈国国主。连隋文帝也不得不感叹:“陈后主此人,全无心肝。”
可正是因为“全无心肝”,才使得他保住了性命。李煜到北方后三年便被毒死,而陈叔宝却在亡国16年后才因病客死洛阳,死后还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葬在洛阳的北邙山。
有时候会想,像李煜、陈叔宝这样的人,生命里其实也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悲哀。陈朝自陈霸先开国到陈叔宝而亡,历经五帝。创业的第一代通常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志。后来的第二代、第三代,多半守成,哪里知道先祖金戈铁马争来天下是多么不易?陈叔宝和李煜自小都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先祖留下来的是江南的富饶和繁华,除了享乐,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一直觉得,喜好艺术的人,生命里多半都有一种很天真的东西,也就是这种天真,才能够有真正的创造。杜牧在《泊秦淮》中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玉树后庭花》就出自陈叔宝之手,一直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陈后主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他在辞赋上却有很高的造诣,创作出很多辞情并茂的好作品。
历史常常喜欢与人间开玩笑。像陈叔宝、李煜,以及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他们都是更偏爱艺术的人,哪里知道皇帝怎么做?如果能够在擅长的领域里做自己,他们应该都是游刃有余的艺术家,可是一坐上了皇位,用诠释艺术的方式对待政治,根本是一无所知,注定只能亡国。
告别胭脂井,沿山道一路向前,玄武湖上轻舟翩翩。云层低了下来,山色空蒙,似有一场秋雨。昔日南朝繁华之地,如今只剩古色苍然。一口井,终结了一个时代,如今还有多么人记得胭脂井的故事?我向远处望去,秋水长天里的鸡鸣寺宛如岁月留在心上的痂。回头再去寻那枯井的背影,古道西风,西风古道,一瞬恍然,南朝金粉已明明灭灭,淹没在历史的荒凉中。
注:写这篇文章,查阅了许多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史料,提到胭脂井,发现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1400年来一直被世人定论在今天玄武湖畔、鸡鸣寺旁景阳楼下的胭脂井,并非“真身”。据历史和地名学家考证认为,真正的胭脂井其实在今天东南大学内的六朝松附近。还有一种说法是,胭脂井在台城内,靠近南京珠江路东段北侧玄武区政府办公大楼。
其实,胭脂井究竟在哪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令人慨叹的是,岁月里曾经留下这样一个故事。天下的水本是一源,天下的故事也尽属于天下,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在哪里回忆又有什么不同?
微信公众号: jyyx0714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