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文化人格

标签:
颜真卿安史之乱历史书法祭侄文稿 |
分类: 随笔 |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兵变,唐玄宗逃亡四川,大唐江山危在旦夕。驻守平原的颜真卿很快召集了二十万军队,举旗平叛。堂兄颜杲卿守在第一线常山,他的儿子颜季明在两军之间来来往往,传送消息。不久之后常山失守,颜杲卿拒不投降,被叛军剁下手脚、割去舌头。颜季明砍头,颜家老少三十几口全部被杀害。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迅速走上下坡路。藩镇割据,原本统一的大唐江山,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其中河南许昌的李希烈,与另一支部队联合起来,准备与大唐唱对台戏。攻陷汝州时,有人建议派颜真卿做使者,到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当时的唐德宗同意了。
朝臣们大惊失色,纷纷上奏皇帝,请求留下他。很多人劝颜真卿不要去,年纪那么大了,路途遥远,身体怎么受得了?可是颜真卿认为,国家有难,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毅然前往。
到许昌后,李希烈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见面时,派部将一千多人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宣读圣旨,那些人就冲上来,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他谩骂、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反而把李希烈给镇住了。
李希烈逼颜真卿写信给唐德宗洗刷罪行,并希望他做自己的军师,起草自立为王的文件,遭到怒诉。他将颜真卿逮捕,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要活埋他。又下令把颜真卿推到烈火前,要烧死他。颜真卿毫不畏惧,起身欲跳入坑中、火中,被一边的侍从拦下。最后李希烈将他关在一个庙里,颜真卿对身边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坟墓,我准备死在这里了。
颜真卿被押送到蔡州,每次给儿子写信,只告诫他们严谨地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谈及自己身陷绝境。他预计终有一死,于是写了给德宗的遗书、自己的墓志和祭文。
颜真卿在李希烈的控制下生活了近两年。他不断劝诫,阻止他谋反。后来李希烈的弟弟因叛乱为朝廷所杀,李希烈大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了颜真卿。七十六岁的颜真卿临死之前,面对李希烈的“诏书”,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
半年后,李希烈被手下毒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由儿子们护送回京,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唐德宗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许多年后到了宋代,颜真卿的故事还在民间传唱。欧阳修在《新唐书》里称赞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读到这里,内心感动不已,这就是高贵的文化人格。三十年前,唐王朝岌岌可危,面对安禄山势如破竹的大军,唐玄宗如热锅上的蚂蚁,凄凉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首先回答他的,是一个书法家。三十年后,大唐盛世不再,疲软的皇帝忙着应对内忧外患,在历史苍凉的时刻站出来的,还是这个书法家。七十多岁的老人,唐王朝的头号功臣,颜真卿绝对有资格站在历史的高处俯视人间,但他却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他被李希烈扣留的这两年,使得朝廷的军队有时间重新振奋。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颜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但是,那时候国家力量已经自顾不暇,因此,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首的文化人格。
当下社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接触更多的是明清时代。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宫廷戏,让我们看到的多是缠绵的爱情、阴险的争斗、权力在宫闱间交替。其实相较之前一千多年的古老文明,明清时代的文化底蕴实在是有些逊色,除了哲学家王阳明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能够带给人心灵震憾和久久思考的也没有几个。
有朋友在网络上给我留言,最近写的文章偏于文史,比较“小众”。我当然知道,在这个步履匆忙的世界里,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听一听过去的故事。但我更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传递古人高尚的品格。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们看些毫无营养的动画片,沉溺在网络游戏里难以自拔,却很少反省自己。当你在马不停蹄追着电视剧,关心明星的一举一动,又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心世界?
我们理所当然地享用着古代文化,也很清楚还要把这些一代一代留给后人。在这个传递的过程里面,永远需要有人忠心耿耿、如痴如醉地做这些事。假若不离不弃阅读着我的你,能够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一点点收获和启发,我也会感到很快乐。请记住历史上许许多多高贵的文化人格,他们都是中国人的延续命脉。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