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酒

(2016-09-11 20:21:30)
标签:

陶渊明

蒋勋

修行

隐居

分类: 随笔

    朋友最近在郊区购置了一套房产,打电话说,环境很不错,靠近山林,清清静静,门前是一片低低矮矮的农家屋舍。简单装修一下就可以邀请我们过去玩,在后院花丛搞个烧烤派对,应该会是一呼百应的好主意。

    我笑道,如此一来,见一面岂不是很难?真的打算长住,不是只到周末过去洗涤心灵吗?

    朋友很笃定地说,当然,这样的地方是用来“修行”的。

    陶渊明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饮酒》。中学的时候,是应试教育必考的内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那个时候,一点也不喜欢陶渊明。他的作品,大段大段几乎都要背诵,是很头痛的,于是认定,一千多年前他写这么多东西,只是为了与后世莘莘学子为难的。

    长大后对陶渊明有了更多的了解,愈来愈喜欢这首《饮酒》。我一直觉得,这首诗一上来就有些矛盾。想想看,假如你在闹市里买了一所房子,推开窗子外面就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晚上还摆满路边摊,小贩叫卖、油烟升腾,偶尔再来一队野蛮的城管,怎么可能听不到喧哗的声音?

    印象中,所谓修行就是象朋友那样远离尘嚣,找一方净土完成自己。旧时得道高僧,缁衣芒鞋,礼佛诵经,寺院古刹里隐居,不正是这样吗?

    可是陶渊明立刻做了解释。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心远地自偏”。心里向往的是自然,即使身处闹市中仍然保有一颗寄托在远处的心灵,居住的地方就会有一种偏僻、安静之感。

    台湾作家蒋勋先生崇尚佛教,很看重生命里的修行。有时候他会一个人到山上的寺庙里,一住就是大半个月。他曾经对很多朋友“招认”,最怕去“闭关”,因为每次一“闭关”,心里就很乱,特别想讲话,特别想吃肉,也特别想犯罪。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现象,在所谓“人静”的时候,不是应该有一个比较想去超脱的东西吗?为什么当四周都是戒律的时候,就很想去触犯它?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可是细细体会,便会发现,这刚好就是陶渊明的解答。内心的宁静,不见得真的与环境有关。人到了一个没有杂音的自然世界,是很容易修行的。我们常讲的隐居,指的大多是在靠近山林的地方买房子住进去。可是陶渊明告诉我们,你可以活在人间,而没有人间的烦恼,这是真正的隐居。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连年战争,朝代不停地变换,人民生活地很辛苦。可是这个时代也释放出各种生命的可能。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到了唐宋之间。文人在官场中不见得游刃有余,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他们往往需要一个舒解内心的方法。

    陶渊明提供了一种自我完成的方式,你可以到山水间,“采菊东篱下”不难,“悠然见南山”的部分却是要自己去培养的。

    苏东坡非常喜欢陶渊明,他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被放逐到偏僻蛮荒之地,可是他在那里却迎来了创作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他跑到夜市喝酒,被一个流氓一样的人撞倒在地,很生气,本想跟他大吵一架,可是又笑起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这件事令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他忽然觉得在这乡野小镇,不是别人不认识你,而是你自己相信你不需要被别人认识。这种心境的豁达和坦然,其实也是一种修行,比较接近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之所以要去做官,是因为做官朝廷就会给他一块田。有了田地可以种粮食,有了粮食就可以酿酒。陶渊明的恋酒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他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他看来酒是唯一可以使人暂时忘掉忧愁和烦恼的东西。他常常在找不到滤瓢的时候,把官帽拿下来滤酒。

    一千五百年前长袍飘飘的古人,将酒看得比自己的官位还重要,他生命里某个部分大概有一种虚无,需要借酒去传达沉醉自己的过程。

   《饮酒》是陶渊明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也是他酒后的作品。他喝醉了,坐在窗台前看满山岚翠,提笔一挥,就有了这样的诗篇。

    我家楼下的小广场上,每天都会有很多老人坐在那里聊天。人生行走到暮年的时候,很多年轻时对生命的思考都有了答案,有时候坐下来和他们随便聊几句,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都很懂生活。

    有一位老先生调侃自己记忆力衰退,是明显的老年痴呆的前兆,刚刚想要讲的话,可能转眼已经忘了。可是他又说,如果记得这件事会让自己不快乐,那么为什么不忘了它呢?哈哈一笑,日子不是一样过下去?

    这大概就是陶渊明说的“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吧。我们常常强调记忆力多么重要,却很少想到,生命里面如果多一点“忘”,很多不愉快的回忆就会被挤出脑海,人会活得更轻松一点。

    现代人提起陶渊明,大概只记得《桃花源记》,但其实他是诗人,更是一个哲学家。他提醒我们,生命需要不断地平衡与融合,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两个自我,正面的和负面的,积极的与颓败的,其实是可以彼此转换,相互对话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每一次对生命的领悟,都是一种超越。信息时代的当下,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资讯数不胜数。有时候选择太多,反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知识不断累积的结果不见得是智慧,只有踏踏实实回到生活里面,才能看到真正的美。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饮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重要的神通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