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昏时分抵达距离曼谷300公里的小镇华欣。大雨过后,天空澄澈,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星星点点一片金色的光芒。
深巷静寂无声,小镇朴素的人家好像还沉浸在午后的小睡中。窗外蔷薇花开得正好,门壁上贝壳做成的风铃轻轻摇曳,叮叮当当宛若岁月里摇碎的风景。石板路悠长,弯弯曲曲伸向看不见的远方。庭院里桐树碧净,错综复杂的树枝上挂着水滴,叫不上名字的白色小花扑簌簌落入掌心。
小孩子踩着水洼,向小巷深处跑去,及至尽头,停了下来。我追过去,却蓦地发现,矮墙边的菩提树下,坐着一位黝黑的少女,一头乌发盘在头顶,露出修长的脖颈,穿一件半旧的T恤,腰间围着一条浅绿色的长裙。旁边缺了一条腿的木桌上,有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悠扬舒缓的音乐,泉水般流淌了出来。
她很认真地在听,我们的到来,显然打破了她宁静的世界。
我急忙道歉,拉着孩子们的手转身要走,那女孩却站了起来,笑笑地摆手,一双清澈的眼睛好像在说,没关系,这样的遇见,很好。
我们就这么面对面立着,什么都没说,蝉音从树丛里传出,一只黄狗摇着尾巴走过来。
她蹲下身,从花丛里掐了一朵小黄花,递给小朋友,又捏了捏儿子肥嘟嘟的小脸蛋儿。夕阳从身后照过来,将她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金黄。等到我们转身离开,她又坐到树下,回到只属于她一个人的世界。
我回头望向硕大的菩提树,枝叶繁茂,仿佛一只大伞。树下侧耳倾听的女孩素朴娇小,心灵却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菩提树在泰国并不稀奇。传说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样的菩提树下拈花成佛。那个时候的他,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他在菩提树下静坐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他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的翘楚神秀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弘忍命徒弟们每人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说谁做得好就将衣钵传给他。神秀在院墙上写道:“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要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人世间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弘忍看到后没有做任何评价,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在庙里做伙夫的慧能禅师听到了,请人在神秀的畿子旁边也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一种很高的境界,从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虽然大字不识,却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
我一直在想,佛陀也好、禅宗也罢,当你行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点头微笑,内心的清明温静其实都与拈花成佛的释加牟尼、大智大慧的禅宗六祖没什么分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菩提树,卸下所有外在的虚荣,静静俯听,树叶沙沙作响,雨滴坠入落花轻沾的泥土,滚滚红尘中这许许多多不曾留意的声音,很多时候足以填补心灵的空白,让你瞬间领悟,人生朝夕、生命轮转,不过如此。
那个坐在菩提树下听收音机的女孩就是这样吧。一个人的午后,安静地听一首歌,偶遇几个来自异国的旅人,她没有讲一句话,可是她的善意和快乐,都从心灵深处传递了出来。
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楼宇拥抱、道路交缠,很难看到这么美丽的微笑。行色匆匆的路人,一面走一面还在不断思索,明天,还要去争取些什么?把树砍掉、把湖填掉,只为了多盖几栋摩天大楼,人的内心塞满了永远都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习惯了乱车奔驰的马路,习惯了你争我抢,习惯了先问一问能够收获多少,再酌量付出。忽然遇到这么自然的灵魂,沉默许久,方才明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和喜欢的人与物为伴,这其实就是智慧。
沿小巷原路返回,心里升起一丝暖意,庆幸自己舟车劳顿,摒弃了都市的繁华,来这样的小镇洗涤心灵。夕阳在长巷里缓缓走着,金发碧眼的老外三五结伴,踩着人字拖,到街口的酒吧里聚会。啤酒桶做成的圆桌,有一种古朴的、乡村的味道。下班的泰国人骑着摩托车回来,远远望见,点头微笑。
巷口人家硕大的庭园里又见菩提,再一次回头去寻那个安静的女孩,她还坐在那里,享受一个人的清净世界。
我拉着一双儿女的手慢慢走着,小孩子鸟雀般叽叽喳喳的欢笑落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暮色渐起,日落后的群岚化作黛色山峦。夕阳静听内心的声音,终于躲到山的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微信公众号:jyyx0714 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