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看一档老节目《国史演义》,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老师主讲的《至尊红颜》系列。历史上八位叱咤风云的传奇女子,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精彩。其中最喜欢的是契丹女杰萧太后。
提到萧太后,很多人大概比较陌生,但说到杨家将五代殉国的故事却妇孺皆知。令杨门诸将名垂青史的,就是萧太后。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因此她在民间的形象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无限丑化。
萧太后名萧绰,是辽景宗的皇后,辽圣宗的母亲。她足智多谋,很有才干,在她的努力下,辽国军事日渐强盛,政局经济步入正轨,她也成为辽朝盛世的开创者。辽景宗英年早逝,年仅十二岁的皇子继位,主少国疑,宗室力量强大,萧太后力革弊政,重用皇族耶律斜轸和汉人大臣韩德让。
萧太后生命轨迹中常常被后人拿来戏说的部分,应该算是她与韩德让的爱情了。相传他们自幼便有婚约,命运使之擦肩而过,一个做了皇后,一个成了朝廷重臣。辽景宗去世后,两人从此长相厮守,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圣宗也把韩德让视作自己的父亲来侍奉。
有趣的是,当时的宋太宗得知萧太后的风流韵事,认为这是攻打辽国的天赐良机。因为从中原文化来看,一国之母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丑事,百姓一定群起而攻之。民心不再,国体动摇,正是收复大好河山的时机。于是倾全国之力,讨伐辽国。萧太后至前线督战,亲披戎装上阵,令士气大震。一鼓作气,大败宋军。十八年后,再次亲征,率辽军精锐部队南征大宋,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攻至与北宋都城开封只一河之隔的澶洲,逼迫宋朝签下了“澶渊之盟”。
看到这里,内心真的赞叹不已,这样霸气且勇敢的女性,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想到战马之上萧太后一身铠甲的飒爽英姿,与将士们共生死的魄力和勇气,真正是巾帼不让须眉!可是有一点却很奇怪,为什么宋太宗的计谋没有得逞?他不是满心期待着利用萧太后的绯闻来改变历史吗?
答案很简单,因为被中原一向视为“野蛮”的北方少数民族,对一个死了丈夫的太后的约束是比较少的,她可以自由地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如果追求得当,这段感情是可以给政治加分的。因此在契丹人看来,萧太后高调的爱情并没什么了不起。
几百年后,到了清朝,人生经历与萧太后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孝庄文皇后却没那么幸运。直到今天,后人还在猜测,当年的庄妃在皇太极早逝后,究竟有没有嫁给多尔衮?清末刊行的明朝遗臣张煌言有一首叫作《建夷宫词》的诗,“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字里行间影射太后下嫁,也暗含着某些不屑与鄙夷。这件事成为清初三大悬案之一,如今铺天盖地的电视剧,更是喜欢围绕这个题材大作文章。
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猜测真的是一种精神浪费。庄妃嫁了还是没嫁,又有什么了不起?同样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满族,其实也有“兄死弟娶嫂”的传统。所以守寡的庄妃嫁给小叔多尔衮又有什么不可?那个时候清军初入关,大局未定,多尔衮功高盖主、权倾一时,如果通过婚姻可以保住儿子的皇位,作为母亲的庄妃恐怕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吧。况且,相传庄妃少时便与多尔衮青梅竹马,命运的错位让他们走上不同的道路。原本以为再无交汇,历史却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那么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就算不必歌颂,也不至于如后世所传的那么诡异。
问题是,中原文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儒家道统深入民心,更喜欢颂扬节妇烈妇。丈夫死了,女人就该成为一具行尺走肉,人生的价值就是等待皇帝颁一座贞节牌坊。后代人更多的是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衡量“太后下嫁”这件事。史学上一直争议不断,“没嫁派”希望“嫁了派”拿出证据。可是史料怎么会写庄妃嫁了?满族被中原文化同化已久,怎么可能像契丹人看待萧太后那样去评价母仪天下的庄妃?如果她只是一介布衣,在丈夫去世后嫁给了小叔,大概不会有人自找没趣,站出来搬弄事非。那么,为什么太后就不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所以,用文化捆绑人性,究竟谁更“野蛮”?
很喜欢一部台湾小说《贞女烈女豪放女》,后来改编成电视剧《青河绝恋》,讲的是三位不同个性的女子。其中两位都是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她们为了家族想要争取贞节牌坊的表面虚荣,拼命压抑自己的情感。在痛苦挣扎后,还是勇敢地反抗命运。最喜欢的是“豪放女”佟家大小姐,她是女性觉醒的代表。
所以再看萧太后,会觉得她真的很了不起。她从不隐瞒,史料的记载使得一千年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她的故事。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且很霸气地说,我就是这样,关你屁事!这样的个性,武则天也有,这大概是成为女中豪杰的必要条件吧。
时代不同了,当下社会的平台更广阔、更宽容,所以才有那么多杰出的女性登上历史舞台。可是恒久不变的是,幸福一定要靠自己去争取。当你自怨自艾感叹上天不公的时候,也记得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也在犹疑,还没找到人生的方向?世界是公平的,上天只给有准备的人机会,就算天上真的掉下馅儿饼,你也要有跳起来一把抓住它的本领。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