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风范

(2016-04-23 18:38:06)
标签:

陶渊明

黄春明

桃花源记

古典文学

分类: 随笔

    去朋友家做客,她上初中的女儿正在伏案背诵,背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小女孩一脸无奈地对我说:“阿姨,这个课文真的好难背啊!”我看着她清澈的眼睛,想起小时候,我也是如此烦恼,古文原本就很拗口,又有许多生僻字,意思都还没搞清楚就要背诵,其实是有些困难的。

    可是长大后愈来愈喜欢陶渊明,再回头看《桃花源记》,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背了下来。我才发现,当你真的从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所有横在面前的阻碍都不是问题。

    我一直觉得,《桃花源记》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品。陶渊明写了一首叫做《桃花源》的诗,《桃花源记》其实是写在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却比诗更出名,一直到今天,每次读它,都觉得这是古典文学中的极品。

    相较诗人的角色,陶渊明更像一个哲学家。他的故事很简单:一个靠打渔为生的“武陵人”,有一天误打误撞,进入了世外桃源。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个纯净的理想世界。

    原来住在这里的都是秦朝天下大乱时跑来避难的人,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改朝换代,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只是在这里种田、养桑,过着自知自足的生活。见有外人来很高兴,邀请他回家做客,设酒杀鸡作食。几天后渔人要离开了,桃花源的人对他说,不要将这里的事告诉外面的人。可是,这渔人一出来,就“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刚刚才答应不告诉别人,现在却一路做记号,内心城府之深,让人不禁为桃花源捏了一把汗。更令人痛恨的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每次读到这里,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受,感叹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将人性刻画地如此鲜活。现实中有多少人像这忽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在你需要支撑的时候,曾有朋友给了你诚恳的帮助,你也不断地对自己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当欲望到来时,却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再也看不见昔日的恩情。陶渊明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人性中最复杂的部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是,做了那么多记号,还是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

    有时候会想,如果那个渔人真的找到了桃花源,他会得到些什么?曾经设宴款待过他的人,忽然发现原来他并没有遵守承诺,会如何看待他的背弃?

   《桃花源记》如果写到这里结束,任何人都不会产生异议。可是陶渊明又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连高士也去找过了,直到病死也没找到,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去找桃花源了。

    中学的时候背到这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大篇课文背下来,总算到了尽头。可是如今再看,却有些悲哀。没有人再去找,是因为没有人再相信人间有净土了。桃花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信仰,也就是说,人们放弃了生命里原本存在的信仰。

    我常常会想,那个渔人做了这件为人不耻的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人再相信他说的话,大概也会用一种很鄙视的眼光看他。他真的到过桃花源,见过那些还活在秦朝的人,只是那又怎样?他想要得到的金钱、名利,最终都没有得到,还可能被大众当成一个异想天开的疯子,这应该也是一种因果吧。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在生命的什么阶段遇见怎样的人与事,我们都无从预知。相逢与离散的过程中,有时结的是善缘,有时是恶缘,很多时候,善与恶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身上。

   《桃花源记》的故事后来在民间有过很多美好的想象,有人说桃花源的人终究信不过那个渔人,在他走后不久就匆匆搬离了;亦有人说,其实一直都有人跟在渔人身后,他一边做记号,一边被后面的人擦掉了。许多年后,偶然读到台湾一个叫做黄春明的作家从《桃花源记》衍生出来的儿童剧剧本《小李子不是大骗子》。他很幽默地将桃花源的故事做了改编,说那个渔人回来没有请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插在自己家里。那桃枝经过雨水和泥土的滋养,很快发了芽,他渐渐在家里培育出了一片桃花林。

    看到这个诙谐的故事,哈哈大笑的同时,内心是很感动的。黄春明其实是说,无论这世上有没有桃花源,桃花都是需要培育的。与其千辛万苦满世界去寻找,不如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你亲手培育出来的桃花源,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陶渊明如果活在当下,看到这个剧本,大概会拍拍黄春明的肩膀,诚恳地说一声“谢谢”,因为他将整个故事加入了更广阔的生命体验。他看到更多人性中的潜能,信仰是需要你自己去培育的。

    陶渊明也好、黄春明也罢,其实代表了两种特殊的性情,他们没有做丰功伟绩的事,也都不是大凶大恶之人,可他们留下的都是生命的风范。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认为如果山水是活在你心中的一方宁静世界,即使身处喧嚣,也可以保持心灵上的净土。“采菊东篱下”其实不难,“悠然见南山”却是人生不断的修行。

我将房门轻轻关上,留给小女孩一个更加宁谧的心灵空间。我明白在她这个年纪,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桃花源记》的。可是该背诵的还是要背诵,等到有一天,当她慢慢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豁达,我想她也会喜欢陶渊明,喜欢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留下的生命的风范。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生命的风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