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聊天。朋友问,在告别青涩多年以后,内心深处是否还存有某些愿意为之奋斗的梦想?我一阵好笑,答道,梦想是年轻时候的事,如今半老徐娘了,满眼都是孩子老公和家务,哪里还有什么梦可做?于是握手,相视大笑,好像所有曾经清丽的回忆都在时光的沧桑中化作斑驳。
朋友离开后,我呆坐许久。其实,我还是有一个梦想的。
想起去岁至日本京都,从银阁寺山门一路而下,赶新干线回东京的时间尚早,于是带着女儿在白川路一带随便走走。京都小巷子里有许多有趣的人家,喜欢收养猫的姐妹,自己设计了许多猫的图案,烧出瓷器,做了各种小玩意儿售卖;空气里忽然飘出一阵咖哩的香味,果真在不远处就有一间小小的餐馆。听说这小到只有一间的餐馆,是一位热爱咖哩的青年将自家厨房辟出而设的。再往前,一眼看到街道深处挂着“善行堂”招牌的旧书店,所有之前的好奇与欣赏,都化作另一种喜悦,三步两步跑了过去。
我是有些“恋书癖”的人,书香于我来说好像一种毒品,注定是戒不掉的了。斜阳浅照的黄昏,店里静静的。书店深处的柜台里,坐着一位戴小帽的老者。他侧身读一册书,见我犹疑,温和地笑笑,用日语说,欢迎光临。我在小店里穿行,木格门内缓缓流出轻柔的音乐。店堂明亮,书册一本一本整齐排列,随手一翻,多是旧版,很少有文学套书。门口的百元特价卖架上,亦有很不错的单行本。
我立在不高的书架前,看着门外轻轻泻下的夕光,心里却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老者淡而柔和的目光里面,好像有一种与京都相辅相成的文雅,不见客套的寒暄,将所有时间都留给你在书海中徜徉,即使你没有买一本书,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仍然听到他在背后说,谢谢、再见。
这就是我的梦想,一间半大的小店,数不清的书,每一本都是一个诉不完的传奇。当你的手掌抚过褪了色的书页,你会下意识地翻过来,看看它出版的年代,忍不住想,它曾经属于谁、在一些怎样的人手中传递过、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和机遇,让你在这里遇见了它?
后来特别买来旅日作家苏枕书的《京都古书店风景》,发现京都的古书店,真的是一道很美丽的风景。特别是京都大学附近的百万遍,因为长久以来被浓郁的文化气息浸润,像善行堂这样的古书店其实很多。可是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许多老旧的东西渐渐沦为回忆,它们的经营状况也无一例外不尽如人意。有些店已近百年,经历了几代人,书写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很多人对这一行不感兴趣,亦有为了承袭家族事业而放弃大都市里的繁华、宁愿在这小街巷里孤芳自赏的年轻人。苏枕书在有关“善行堂”一篇文章中介绍说,那个喜欢戴小帽的老者,就是老板山本善行先生。
我不确定遇见的那个很亲切的老头,是不是她笔下的山本先生,但善行堂的风景在书页间一出现,属于京都的短暂的记忆便涌了上来。我才知道,这位山本先生其实很有些“来头”。他在京都很久,喜欢的旧书店很多,也见证了不少书店关张倒闭的寂寞,终于有一天,决定开一家完全按照自己心意来的书店。他自己写书,编过一些冷门的诗集、文册和小说。他的搜书网很厉害,如果有什么市面上找不到的偏门书,都可以到善行堂去问问看。他不喜欢太旧的、翻开就扑着灰尘的书,他认为古本不是单纯的旧书,而应有鲜活的生命力。京都每年都会有春夏秋三回书市,称为京都三大祭。在书店都积极参展的时候,善行堂却不愿意去凑热闹,因为山本先生认为,三大祭正是自己优哉游哉享受时光的好时候,跑去卖书,损失太大了。
我终于明白,这间古书店,是山本先生实现梦想的地方。他也许并不那么在意书店的经营状况,只是想要一个地方,可以让他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和荒凉。他大概也没有思考过,在人生步入晚年的时候,耗费精力去经营这样一间书店值不值得,这世上,其实没有比梦想更值得去成全的事了。
我从京都古书店的回忆里醒来,内心忽然有些怅惘。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书堆里成长。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中山路上的古籍书店,在那里,我第一次懂得,什么叫做古本,什么又是线装书。长大后,常常跑去文化市场的旧书摊儿淘书,那些泛着黄的书页,提醒着我,这是一个又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我在书桌前呆坐许久,喃喃自语,如果有那么一间小小的古书店……窝在沙发里的老公,抬了抬眼皮,调侃说:“用不了两个月就倒闭了。”我虽心下不耻,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古书店在京都那种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城市里都举步维艰,更不必说在文化沙漠里生存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的人原本就不多,再加上个“古”字,更是知音难寻了。但为什么一定要以赢利为目的?为什么不能只是为了自己而让一间这样的书店存在于世?即使每天只是像善行堂里的山本先生一样,读读书、写写字,等待每一个有着同样梦想的人找到这里来。
想起西田几多郎在哲学之道留下的歌碑:人是人,我是我。总之,吾行吾道也。不是每一个人生里的梦都会变作现实,重要的也许不是它会不会实现,而是曾经有过那样一个梦。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