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看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有一天某学者正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老公说,这个人一看就很有文化,知识面很广,好像这世上没什么是他不知道的。我问,你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标准是什么?老公不屑一顾地说,当然是知识喽,有知识的人,一定有文化。
我却想说,不见得。知识与文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茶叶。
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清明前后4-5个叶的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上乘,属于珍品。茶自采摘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搓揉,最后用火烘烤。真正成为杯中物,在袅袅雾气中弥漫出悠悠清香的茶叶,其实要经历许多工序。
这是知识,是我们从书本、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你知道的,只是茶的演变过程。但当你与友人对面而坐,静静地看茶叶在茶龛上精致的瓷器里一点一点伸开,经过沏、赏、闻的过程,再举杯同品的时候,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常说的茶道,就是品尝茶的美感之道,是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门艺术。茶道变成文化之后,其实品味的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文累积的内涵,其中有一种与历史契合的隐忍和努力,都蕴涵在淡淡苦涩的茶香中。
所以,知识只有运用到民间,才能称之为文化。你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或者在某个专业的领域里有很高的成就,那只能说明你很有知识,却不见得有文化。我们常说“市井文化”,我想市井小民大概不见得都很有知识,可是在整个社会中,他们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旧时老北京的天桥,是民间艺人的聚集区。“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如是说。天桥市场出售的日用百货和小食品因为价格便宜,受到社会底层市民的欢迎。在天桥上演的各种民间艺术,如评书、相声、评剧、梆子、大鼓书、魔术戏法等也大多迎合了小市民的审美品味,甚至连皇帝也微服,跑出皇宫来逛天桥。久而久之,天桥就变成一种文化。这与知识好像没什么关联,可是每一位民间艺人身上,都书写着历史与人文的变迁。
我一直觉得,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有位朋友前些年购置了一套房产,房间不大,一整面墙都做成与天花板相接的书架,每本书都有固定的位置,整整齐齐,中间还置了一张榆木长桌。我不解,如此安排,人要到哪里去住?朋友笑说,这房子是他的书房,平时约几位友人喝茶聊天、书法作画。我看着窗台一清如水的阳光下静静而置的毛笔砚台和墙头卷轴的上他亲手作的画,一根藤上几串丰饶的葡萄,有些自嘲地镌着他的名号,忽然觉得整座弥漫着茶香的书房,都是知识与文化的结合。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产生更大的力量,是因为它永远相信人是有可能的。《红楼梦》中妙玉请宝钗、黛玉喝茶的那一段,是很精彩的。妙玉是贾家栊翠庵里带发修行的尼姑,她清高孤僻,很少有人入得了她的法眼。她视宝钗黛玉为知己,所以请她们品的茶,是用梅花上收的雪水来烹制的,用的器皿也都是很讲究的古董。妙玉的品味如此之高,按世俗的标准应该是很有文化的人了,可是整个故事读下来,你却觉得妙玉有的只是品味,而不是文化。因为她连刘姥姥用过的一只杯子都嫌弃,说明她的修行是失败的,她与青灯古佛相伴,却做不到真正的世法平等,她身上缺失了文化中起码的谦逊与退让。
去岁夏日至日本京都,沿蜿蜒山道由清水寺一路而下,偶遇小巷深处一间不知名的寺庙。斑驳的木门大开,一眼望见庭院里清水石铎里半开的睡莲和曳尾的红鲤。厢房外的长廊下桐树碧静,硕大的树萌里两位缁衣木屐的僧人正在对弈。蝉音聒噪,阳光斜窗而入,黑白子星星点点落于棋盘之上,旁边茶龛上,清花瓷小巧的杯碟配一只半大的茶壶。我在门外呆立半天,很想入内一观,又恐扰了他们的清悠,只在门顶叮叮当当的风铃中逶迤而去。只是那古寺里斜阳浅照的画面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细细品味,古都长巷老旧的庙宇里面,忽然闪出的棋与茶,本就是一种绵延不休的文化。
知识是书面的东西,你多读多看,一定会有知识,但文化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与修养。那千年古刹中对弈的僧人和书房静谧时光里做画的朋友身上,都有一种气定神闲,是很令人感动的。佛经和人生原本就存在的智慧,不是每一个有知识的人都懂得发掘,能够真正体会。文化常常与智慧有些关联。智慧是一种“懂得”,是对人性的了解与担待,也是生命的经验,更是对自然本能的知觉和通达。
文化是知识的升华,中华民族有着博大清深的古老文化,如今我们继承了多少,又丢弃了多少,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吧。
偶然一个话题,各抒己见,竟聊得很愉快。抬头望向墙头的挂钟,心下一紧,时间不早,厨房里烟火气息俱无,五脏庙却已唱起了“空城戏”。急忙收住,将知识文化那些高雅之事丢在一边,暂且扎进锅碗瓢盆的世界里,做一个十足的俗人吧。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