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接到某私营教育机构打来的电话,上来便说,你女儿马上三年级了,有没有想过提前学习写作文,他们那里有专门的速成班。我好奇地问,作文也可以速成的吗?对方立刻回答,当然,小学可能会多点功夫,高考的话,一个月就会有很大提高。
放下电话,心里却很忐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为何方神圣,他却对你的状况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一个月便可以让面临高考的学子大幅度提高作文水准,这么笃定,我却觉得不过是宣传的噱头。
想起前些年女儿生病,有一天去医院就诊。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家三口,妈妈怀里抱着生病的小男孩儿,爸爸提着大包小包。医生看过检查报告后,开了药。那爸爸见不过是寻常的药物,急忙问:“大夫,只吃这个就可以吗?他一直高烧不退,不如挂个吊瓶吧。”医生反问,吃药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要打吊瓶?那爸爸忙说,这样可以好得快一点啊!医生无奈,半天才说,赶快回去给孩子用药吧,高烧不见得都是坏事,免疫力的提高,很多时候都是靠发烧来完成的。
我看着那个爸爸一脸不屑的表情,走出了很远,嘴里还嘟嘟哝哝很不满意,忽然觉得有些郁闷。这种只重结果不在意过程,凡事都讲究“快”的人,在我们身边其实很多。孩子生病,家长心焦,原本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人还是应该有正常的判断力。国外差不多都是很严重的病才会通过输液来完成,那医生如果真的给小朋友开了吊瓶,这一次他大概会好得很快,可是下一次怎么办?猛药用得多了,人体会产生抗体,这应该是常识吧。
这件事让我产生一些思考,为什么我们凡事喜欢“速成”?老祖宗早就说过,慢工出细活,很多事慢慢来才会有味道。我相信很多喜欢快餐的人,是因为可以被自己利用的时间有限。可是快餐能够达到的目的,只是吃饱,却真的很难“吃好”,因为汉堡、薯条、可乐,以及所有的中式快餐里面,不可能吃到你想要的精巧和细致,更吃不出文化。
《红楼梦》里王熙凤曾对刘姥姥讲过“茄鲞”的做法,“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再用鸡脯肉和香菇、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都切成丁,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封在瓷坛子里封严实,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得目瞪口呆,叹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其实富贵人家吃的并不是山珍海味,他们讲究的是做工的细腻,最后就变成了文化。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终究是速成不得的。
网络上的一位朋友曾经问我,关于写作,有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一下子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我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可以提供给他,因为自己都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努力中,是达不到去指导别人的程度的。可是有一点我却很确定,这世上,真正有底蕴、有文化的事,都是无法“速成”的。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大学2000字,现在仍然保持每天3000字。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笔耕,这样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所以,当读他的散文《人生最美是清欢》,你看到他说“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清欢之灯”,你才会那么惊讶。这些惊艳的文字背后,正是一个无限宽广的沉寂世界,他每天浸润其中,暗自努力,绝不是“速成”的。
春节前去香港旅行,很多朋友说,怎么会选那样一个“忙碌”的城市度假?难道只是为了“购物”吗?可是当我乘天星小轮过海到达港岛周边的小岛长洲,我才发现,这根本就是六七十年代的老香港,时光好像停驻在这里不曾移动。细雨弥漫的黄昏,在悠长小巷里慢慢地走,看海湾里轻轻摇曳的渔船和远山缥缈的云雾,忽然觉得旅行也是不能够“速成”的。当你的步子真的慢了下来,再忙碌的地方,也有你想要寻求的心灵的安适。
现代人多半认为,闲逛是很没有意义的,“直达”更适合我们当下的心情。可是过程真的不重要吗?一场球赛用最后定格的比分分出的只是胜负,如果双方都将自己最好的部分展现了出来,比赛本身就没有输赢。一提宋词,我们多半会想到苏东坡。可是苏东坡最美好的文字、对人生最洞明的感悟,都是在无聊、发呆和到处闲逛的时候成就的。生命中这些极其缓慢的事,为他提供了无数人生的智慧和灵感,哪一件也是“速成”不得的。
我们喜欢用一种艳羡的眼光看待那些走在自己前面的人,偶尔会愤懑不平地想,不久之前他还与你并肩、甚至落后于你,如今你却只能望向他的背影。你觉得是自己运气不佳,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却忽略了他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一直没有停止努力。人生无法速成,你一定要在经历过某些境遇的改变之后,才会成熟起来,才会懂得,所谓捷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生命不是使用,还需要奖励,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就是将步调慢下来。去真正了解自己,才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所以不要带着一种“速成”的心态,快餐再好吃,缺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细腻,都不过是“果腹”而已。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生的喜怒哀乐是需要时间慢慢体会的。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