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西施,是因为豆腐。
小时候住西镇老城区,2路电车站附近有一个豆腐坊。每天黄昏,走在回家的路上,都会看到豆腐坊外排成长龙的队伍。一位魁梧彪悍的中年妇人,扎着满是油渍的围裙,忙里忙外地张罗,一张脸被袅袅升腾的烟雾映得通红。不时抬头,用粗犷的声音高喊:“新鲜豆腐喽!”久而久之,邻里之间都背地里称她为“豆腐西施”。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时候这样的称谓,对她来说其实有十足的“贬”意。因为西施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而那卖豆腐的妇人却与美貌没有丝毫关联。于是好奇,真正的西施,究竟做了些怎样的事,何以留芳千古?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的笔如此说。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因居村西,故称西施。当时越国称臣于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伺机复国。西施原本是一个浣纱的江南女孩,因为貌美,在国难当头之际,被当时的越王勾践选出来做情报员。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被勾践献给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西施大概算是最早经过国家培训出来的女情报员,她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于是到吴国后,盅惑吴王夫差,最终令其亡,勾践得以复国。后来坊间对西施人生的归宿有很多不同的结论,有人说她爱的是越王勾践,不然不会做那么大的牺牲,跑到吴国去当“卧底”。又有人说,她还是最爱范蠡,吴亡后和心爱的人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施最后是爱上了夫差的,她要去颠覆这个人的国家,但夫差那么一心一意地爱她,她终被这样的真情打动。
每一种说法都很有魅力,写成小说、拍成电视剧,大概都会很受欢迎。历史本来的面目,已无从考据。但西施从一被挑选出来,命运就改变了,原本平凡的人生,轰轰烈烈变成一个几千年口耳相传的故事。后来我们常说的饱含贬意的成语“东施效颦”,说的是东村也有一个姓施的女孩,是西施的粉丝,仿效西施,反而出丑,成为大家的笑柄。有时候生命是一种两难,妥协和坚持不过只在一念之间。西施在现实面前妥协,接受国家的训练,背负那么大的压力去做勾践的情报员,而东施可能一辈子在村子里浣纱,结婚生子,生命平凡往复,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可是,谁又知道,那吴宫里的西施,每天享受荣华富贵和吴王的宠爱,会不会在一想到自己肩上重担的时候,也会怀念旧时在溪边浣纱时那种平静朴素的日子?
所以林黛玉才会说“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东施没有西施的智慧和美貌,常常做那些被人耻笑的事而不自知,可是她生活的简单和平淡,也许正是吴宫里的西施最憧憬的。西施天生丽质,是四大美人之首,但如果能够选择,她大概不会希望自己“一代倾城”。
民间对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在历史文献中其实是找不到丝毫踪迹的。小说和戏剧把范蠡与西施的关系,描绘的那样情意绵绵,温情脉脉,甚至还说范蠡离越后,携带西施遨游四海,其实是对爱情的美好想象,觉得像西施这么动人的女子,爱情上也一定要做到完美无瑕。我个人比较偏爱西施最后爱上吴王的那个版本,夫差亡国,却得到了一生所爱的真情,这样的诠释虽然悲壮,却更唯美。
历史对西施的评价很高,说她是勾践灭吴雪耻的最大功臣。明代西施祠还有楹联云:“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便是对西施在越国灭吴中功劳的肯定。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人都将罪名推到女子身上,比如妹喜、妲己、褒姒,只有西施例外。我一直在想,西施由始至终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和刺探吴国政治军事机密的光荣使命,因此被后世赞为巾帼英雄,但若勾践复仇并未成功,吴国最终为他国所灭,西施恐怕不但不会在历史上留下美名,很可能还被打入“祸水”的行列。吴亡后,西施人生的结局恐怕并没有坊间流传的那么美好,作为一个间谍,有时候知道的太多,反而加速了人生由繁华到幻灭的过程。
所以生命始终处于两难中,你当下的风光无限,也许在不久之后就一笔勾销。眼前所有的虚荣,可能都不是你向往的,你真正倾其所能想要得到的,却最终在坚持还是妥协的选择中流失掉了。评定一个人的成与败、美与丑,其实是世上最难的事。再回想起小时候豆腐坊中的那个妇人,忽然觉得在她身上其实也有着另外一种“美”。她起早贪黑,终日劳作,正是因为货真价实,才会门庭若市,有那么好的生意。她没有美貌,她的豆腐却很有人气,这就是浅藏在她身上的美,就是成功。
微信公众号:jyyx0714 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