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嘉言2007
孙嘉言200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43
  • 关注人气:3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爱玲与《金锁记》

(2016-01-23 08:25:04)
标签:

曹七巧

纠结

生命

觉醒

分类: 读书笔记

         张爱玲的小说,是没有办法不喜欢的,特别是《金锁记》。与《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相比,《金锁记》可能在名气上稍显逊色,但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曹七巧,却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金锁记》创作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长得漂亮,却嫁给了大户姜家有残疾的儿子,受欺负、被冷落,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她勾搭丈夫的弟弟,自己抽鸦片,也让一双儿女抽。在财欲与情欲的双重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乖戾,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无恶不做。

    小说读过之后,陷入短暂的沉默。被文中尖酸刻薄的语言吓到不能呼吸,觉得这样不可理喻的人生,简直失败到了极点。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曹七巧是何等悲哀。她其实是饱含生命热情的,可是现实却将她推向人生的另一个极端。小说通过主人公心灵历程的变化,告诉世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有人这样纠结地活着。

    张爱玲的文学之所以被大众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抗战时期,上海一度成为孤岛,很多人躲进租界区,张爱玲也在其中。她的笔下从来没有救国救民的呐喊,只讲一个人在自己的文化中怎样成长。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批评她,说她的作品上不了大雅之堂,国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中了,你还有心思写那些民间小人物的情情爱爱。可是,什么叫做“大雅”?这世上没有比“人”的世界更“雅”的了。张爱玲塑造的角色,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每个人都带着属于他们的烙印。这些人汇聚成大千世界,作家让你看到其实是不同的人生。

    张爱玲出身于显赫的文化世家,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家庭富庶。但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却终日无所事事,抽鸦片、提鸟笼、坐吃山空,这就使得女性自强自力。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曾经一起到英国留学,后来又到印度,抛掉所有贵族的华丽和身份,去工厂做女工。她是三寸金莲的旧式女人,可是在张爱玲的传记中,却看到百年前她穿雪鞋在瑞士滑雪的照片。这样的人生很奇特,也很精彩。第一代解放自己的女性,为后来张爱玲的成长作出了最好的典范。张爱玲长大后去香港接受英式教育,因此她的笔下常常流露出一种女性的觉醒。

    所以,《金锁记》其实是有所蓝本的,在某种程度上她写出了自己的家族。这个家族的腐败,也是整个社会上层文化的腐败。曹七巧曾被张爱玲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淫威。《金锁记》,其实是很有看头的。

    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始终带着淡淡悲剧的描写。“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眼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她用一面镜子,写出了时光的流转,曹七巧就在这样每天对镜梳妆中把一个一个的日子过下去。这样的写作手法,看起来不着痕迹,却让人回味许久。光阴静谧,生命就是在这些琐碎的记忆里慢慢逝去。

   《金锁记》开篇写道:“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小说最后一句话,仍写的是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曹七巧生命走到了尽头,但其他的人生还要继续,故事未完成,就像这三十年的月亮,升起落下,看尽人世悲欢。

    张爱玲到美国后,在《金锁记》的基础上改编,写出了《怨女》。故事情节大致仍在,人物姓名却有了差别。比较详细的交待了女主角出嫁前的情况,扩充了她与小叔、儿子的故事,删去她女儿的部分,但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旧上海时的张爱玲,无论人生还是创作,都处于最繁盛的年代,笔下流淌出来自然是一种别样的精彩。经历过人生太多的变故之后,到了大洋彼岸,满世界金发碧眼,只靠灵魂深处的记忆来写就人间百态,恐怕也没有旧时那般犀利和耐人寻味了。

    我一直奇怪,这部中篇小说,为什么会叫做《金锁记》?张爱玲在小说尾声写道:“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我才明白,对金钱和人世间更多欲望的执着和渴求,是会变成一把锁的。即使那锁是黄金的,闪着耀眼的光芒,也锁住了人心,锁住了生命中原本美好的部分。

    可是,这世间的芸芸众生,哪一个人的心上没有一把锁?我们又何尝没有用这把锁束缚了自己,释放出许许多多与曹七巧异曲同工的悲哀。

 

微信公众号:jyyx0714 欢迎关注

 

张爱玲与《金锁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春都一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