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哥
(2015-01-19 08:16:42)
标签:
曼哈顿黄皮车绕路狡猾 |
分类: 随笔 |
从曼哈顿到Medicine
“黄皮车”顺着哈德逊河沿岸飞驰了起来,老迈的“的哥”看起来象俄罗斯裔,英文并不标准,带着一股浓重的卷舌音。我们很快到了Queens,我与Medicine
后来我与法拉盛的一位电招车司机聊起这件事,他却说我们被那个“老外”骗了,从曼哈顿到Queens,其实十几美金便足够了。在纽约,出租车司机都很狡猾,见我们是外国人,便“宰”你没商量。他假装不知道怎么走,也仅仅是为了多绕路。我不知道该不该这样想,美国纵然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国家,但那个的哥为了多赚几块钱就使出浑身解数,练就了如此娴熟的演技,似乎有点牵强。
在法拉盛,很少见到这样的黄皮车,华人通常都会选择更方便实惠的电招车。出租车在火车站、机场比较常见,统一在指定的地方等待。去奥兰多旅行归来,从拉瓜迪亚机场走出来,我们便拿到了派车的小黄单,接着就有一辆黄皮车来到跟前。只是,那个黑人的哥在看见目的地是只与机场几分钟之遥的缅街,似乎有些不爽。明明到了门前还装作不知,无奈我只好大喊:“Stop!”
纽约的出租车司机,也极讲原则,纵然有十万火急的事,他们也不会随意超车或改道。有一次,朋友从曼哈顿回法拉盛,乘坐的出租车在495高速公路上堵了半天。旁边明明有出口,可以另辟蹊径,那位的哥却无动于衷,悠哉游哉像蜗牛一样在车海中一点点地移动。直到朋友还没满月的婴儿饿得哇哇大哭,他才不太情愿地调转车头。
在美国,出租车司机大多是一种“过度”性的职业,初来美国的移民,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立刻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开“黄皮车”,便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车很便宜,但取得牌照却很贵。在如此高消费的纽约,的哥们养家糊口并没有想像中那般卖力。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份“计划”,只要完成了计划内的收入,便收摊儿走人,跑到星巴克读报纸、喝咖啡去了。属于明天的份额,明天再来努力。
习惯了青岛的哥的仗义、爽快、吃苦耐劳,不要以为全天下的出租车司机都一样,在纽约,拾金不昧和乐于助人基本都很难实现。这大概也算是地方性差异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间久了,也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