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拉盛,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有一所高中。每天清晨,都会看到许多青春洋溢的面孔,背着背包从我的窗口经过。他们肤色不同,种族各异,脸上却无一例外的朝气蓬勃。每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又会看到他们放学离去,三五成群地结伴在对面的公车站上等车。
久而久之,我便感到有些好奇。在美国,高中生都不用上晚自习的吗?背包不是鼓鼓囊囊的,眼睛里也没有那种茫然而疲惫的神情,我看着他们悠哉游哉的身影,学习好像没什么压力。而在国内,这个时间的校园里,不该是莘莘学子埋头于书海之中,一片安静又忙碌的景象吗?我将我的疑问带给美国的朋友,她却笑着说,这里是美国,教育方式不可与国内同日而语。高中生的功课没那么多,其中很多都可以选修。毕不毕业,学校在意的不是名次,而是学分。在这里,所谓的教育,注重的永远都是兴趣,而不是模式。
我忽然想起另一位朋友讲过的一件事。有一天,接到儿子班主任的飞信,说让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份电子招贴。招贴的创意要来自某位心中崇拜的艺术大师,结合自己的观点,做成邮件发到学校统一的邮箱。朋友皱着眉头说,这怎么可能呢?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艺术,什么叫做大师,什么又叫做电子招贴呢?老师要求第二天下午之前必须交上的功课,不是明摆着是给家长布置的作业吗?于是,一阵忙碌,上网找来许多资料,匆匆忙忙的总算交了差,只是孩子对这些东西仍是一头雾水,老师也没有再过问。我至今仍猜不透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我只是觉得这是一种点型的应试教育模式。
想起我在美国上的英文班,老师让大家用几个指定的单词写一段小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构思,写出来的句子也有着不同的时态语法,老师不会说哪一种是对的或是错的。因为语言永远没有对错,她会说,我们习惯上怎样说。想象着中学时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英文,一段固定的课文,老师不断地讲解某个词组、某条句式,久而久之学习也就变得程式化。而在美国,注重的永远都是个人的想法。
记得有一次乘公交车出行,遇见一位从上海来美旅行的妈妈。当她看到一拥而上的学生族,惊讶地对我说:“怎么美国的学生三点钟不到就放学了?”我告诉她,在美国,两三点钟公园里的小孩子就开始了追逐嬉戏,打手球、荡秋千、擦滑梯,直玩到夜幕降临、筋疲力尽。他们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中一天天远去。听到这里,她感慨地说,美国的学生太幸福,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每天都要做功课到十点钟。
我无法想象,三年级的小学生,有什么样的功课一定要做到十点。在美国,常常在图书馆中看到一群刚刚放学的孩子,他们聚在一起上网、找资料,也是为了完成一份家庭作业。他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没有局限在某一门学科,也没有规定一定要写多少字,而是在一个命题下,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孩子们对这样的功课都充满了热情,要学习的知识也就在这种不断地寻找与探索中,根深蒂固地记在了心里。
我总是不能理解,我们常常将许多事情颠倒了顺序。小孩子的童年不就是该充斥着快乐与幸福的吗?他们的天性就是玩乐,而我们却偏要用沉重的书包、厚厚的书本,埋没了这样的天真与无邪。当美国学生在公园里肆意奔跑的时候,我们的小孩却端坐在书桌前写各种各样的作业。而到了大学,千军万马挤过了独木桥,又有几个还饱有对学习的热情,真正地投入其中呢?反观美国的大学生,想要顺利毕业,不拿出真才实学用功学习,根本就只是梦想。在本该纵情欢乐的年纪,被一门门琐碎的功课牵绊住,而到了真正可以承担压力,有所作为的时候,又磨光了棱角,懒懒散散混个文凭,这难道不是颠倒了人性的顺序吗?
我不能妄下定论,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究竟哪一个更好。美国学生或许在奥数上无法与中国学生相比,但如果说到创造力,却远在我们之上。人生不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意吗?能够驾驭了自己才能够驾驭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