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望在人间

(2012-05-26 10:07:15)
标签:

艾米莉

呼啸山庄

主题

希望

信念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有一位朋友无意间问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除了《红楼梦》那毋庸置疑的地位外,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本。我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是《呼啸山庄》。

    许多年前,我还上初一,在一个盛夏的夜晚,通宵达旦地读完了《呼啸山庄》。坦白说,那时候知道这部作品,真的是因为艾米莉的姐姐夏洛蒂。看过了《简·爱》,知道作者夏洛蒂有两个灵气十足的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就分别找来了她们的作品,没想到一翻开《呼啸山庄》,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隐隐地感到,艾米莉,这个生前从没被重视,甚至被诸多“专业人士”所不耻,用尽力气大肆批判的女人,她的才华竟远远地超过了她的姐姐。

    读《呼啸山庄》真的是一种“享受”,故事的框架和结构让人忍不住眼前一亮。十九世纪,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坛人才辈出,许多作品都是以平铺直叙贯穿始终。尽管也有高潮,也同样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可看得多了,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到了《呼啸山庄》,故事的开始、高潮、结束,基本都是在倒叙中完成,最后四章又进入顺序。这样精心的安排,顿时让情节变得错综复杂,几条线同时进行,却井然有序。就像一张看似毫无边际的网,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紧紧地牵引。艾米莉总是用她的独具匠心,为我们抽丝剥茧。两代人,两个家庭,跨越了三十一年的爱恨纠葛,却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一颗心也跟着她细腻的笔触跌宕起伏。

    这些年,这本书已记不得读了多少次,每次一合上这本荡气回肠的著作,心里总是忍不住不断地回想。小说所涵盖的早已不仅仅是爱情本身,它更多地颂扬了人性的美德。我常想,艾米莉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短暂的一生从未经历过感情,可她却能写出这样具有巨大震憾力的情感。她也从未经过完整系统的教育,可她的文笔却让许多博学之士无比汗颜。她下笔的时候,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经过了怎么样的精斟细酌?或者,这些时而畅快淋漓,时而又将人性洞悉地一览无余的文字,是她的本能,无需怎样的思索,便能泉水一般地缓缓流出。她对人性的探讨屡次让人感动: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恨消灭不了爱,爱永远比恨更有力量。

    主人公希克厉一生都伴随着仇恨,他痛恨这世间美好的一切。他灰色的童年,被忽视、被冷落、被羞辱,成为他仇恨的源泉;他对卡瑟琳那炽热的爱,却不能与她终成眷属,又将他人性中鲜有的善良牢牢冻结。许多年后,他带着一颗复仇的心回来,他不择手段地报复任何人,他以他们的悲苦为乐,他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他并没因此而感到真正的快乐,他躲在黑暗中,对爱人的思念时常折磨着他。最终,这位“暴君”黯然离世,挣脱他冷酷残忍的灵魂,去追寻他一生的爱人。而小卡瑟琳也终于和她的表哥哈里顿苦尽甘来,有了美好的开始。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有泪光在眼眶里闪动,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前,在遥远的英伦,那个娇小的女子,伴着孤灯一盏,奋笔疾书。艾米莉为希克厉安排了埋在卡瑟琳的墓旁,永远相伴的结局,我想对这样一个扭曲的灵魂,还是抱着些许同情。正如小说的主题,爱,还是战胜了恨,希望仍然在人间。

    读《呼啸山庄》,许多次都不得不停下,让脑海中那根紧绷的弦稍稍放松。来自书中排山倒海的绝望,几近窒息的对话及情节安排,不懂艾米莉怎么能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一边是不断地惊叹,一边却又心甘情愿地被这个“暴君”式的人物和这巧妙构思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有人说,艾米莉将自己隐藏在了故事里。她顺序的部分,仍是借助了一个叫“洛克乌”的人,用他与呼啸山庄那个善良的女管家纳莉之间的谈话渐渐引出,而不是她自己。我不得不认可这种说法,我想,说这话的人,真的看懂了艾米莉。

    如果说夏洛蒂是一束含蓄的丁香,那艾米莉就一定是一枝怒放的玫瑰。时常为艾米莉这悲凉的一生心痛,每每读《呼啸山庄》,这样的情感就会愈渐浓烈。这部作品发表三十多年后,才渐渐被世人认可,那时的艾米莉早已香消玉殒。不知道这样的肯定,对已逝去的灵魂还有什么意义。一百多年后,当我还在读着《呼啸山庄》,还在为这个不同寻常的女子感叹时,她又怎么知道她这部曾经被批判地体无完肤的作品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已归入了世界名著的行列?这对于她,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吗?

    还好,艾米莉告诉我们,希望在人间。她通过她的笔,不断歌颂了爱这个人世间永恒的主题。她呕心沥血地创作,承担着不被理解的悲苦与苍凉,仍然留给我们这样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这么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始终如一。这种“爱”的信念,传递了一代又一代,天上的艾米莉,你微笑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理发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