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合上手中这本台湾作家陈玉慧的自传体小说《海神家族》,天色已渐渐暗了下去。猛得发现,一个下午居然就在这一页页充满温情的文字中静静地流过。有一点庆幸,我差一点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差一点错过这记录了一个家族,三代女人共同演绎的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爱恨情仇。
几天前,在某网站上漫无目的地浏览,突然就被一本叫做《海神家族》的书吸引住了。或者,说得更为贴切一点,是被书的封面那一片如天空一般的湛蓝深深吸引。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两天后,这本书已静静地置于我的书桌上了。
常常会有些疑惑,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读台湾作家的作品。不间断地看了许多,白先勇的小说、琦君的散文、三毛的游记,当然还少不了龙应台那些充满了智慧的杂文。读得多了,我才发现,温文尔雅的台湾人驾御文字的能力,总是超出了我的想像,蕴含在字里行间那深深的情感,总是让文字平白多了几分穿透力。每每读起来,赏心悦目之外,更多的是感动。
《海神家族》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风格,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透着温情。由海神妈祖的两个“保镖”,叔公在逃亡时亲手雕刻的神像“千里眼”和“顺风耳”,引出了一个家族的故事。从琉球嫁入台湾的日本女人绫子外婆,与外公和叔公两段不同的爱情,孕育了“我”的静子母亲和心如阿姨;从小缺失父爱,如一对冤家的母亲和阿姨,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对身世的怀疑与猜测,几十年互不理睬;外公与叔公,一个是为了“飞行”事业抛家弃子的“战士”,一个是为革命献身而不得不逃亡巴西的勇士;而“我”与在台湾的三个姐妹,因为那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又不得不与远在大陆安徽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共同拥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这几段纠结的情感,通过陈玉慧舒缓的文字,一一展现,时而是对三个女人深深地同情,时而又为她们彼此之间明明是骨肉亲情,却硬要将这样的情感分割地四分五裂而伤怀。那三位在家庭中始终“缺失”的父亲,有自私,有无奈,也难掩他们对子女,对爱人深深的愧疚和眷恋。
这些复杂的情感,陈玉慧处理地恰到好处。小说通篇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是亲情地堆积,情感的升华。叔公冒着生命的危险回来看爱人和女儿,他深情地爱着台湾这汪洋中渺小的岛屿,那里是他的故乡,是他的“台湾”,他的遗愿,死后回到故土,安葬在永远的爱人绫子的身边;而“我”那不负责任的父亲,曾经弃“我们”于不顾,一个人带着毕生的积蓄,飘洋过海回了大陆,竟也在多年后身染重病重回台湾的时候,对“我”做了那些感人的事。他把“我”发表过的作品都剪了下来,整齐地贴在一起。有一些,“我”都忘记了它的存在,父亲却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它们,放在他“最重要”的行李,那只四十多年前,他从大陆过海来台湾时的旧皮箱中。“我”终于明白,父亲其实从未丢弃过“我”,那份深沉的父爱始终尘封在他的心底。这些,本已是极感人的情节,经陈玉慧的妙笔一润色,更是将亲情这生命里最真挚的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我的眼眶也因为这样一份感动数次噙满泪水。
小说的结尾,叔公终于葬进了林家的坟墓,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台湾。静子母亲与心如阿姨也终于理解了彼此,化解了多年的恩怨。本是同根生的两姐妹,一笑抿恩仇。而“我”,经历了这么多复杂的情感,终于懂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宽容与理解。“我”与父亲惟一认可,又一手促成了母亲与阿姨多年后再相见的那个人结了婚,这完美的结局,就像安葬了故人后,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路走回平地,当我们一起回头看着那块山坡地,就在此时,天边的星星全都在一刹那间奇迹般亮了起来。”
我终于明白,台湾与大陆,本就是一母同胞,历史让她们分隔在海峡的两端,分不开的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些隔海相望的亲人,父与女,母与子,或是有着同一归属的兄弟姐妹,这些,都是时间和海洋隔不断的。那一个叫做“台湾”的海岛,涵盖了几代人的情感,也正是这样一份特别的记忆,让那些台湾的作家,细腻的文笔中总是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
真的感到很幸运,没有让这么优秀的小说从我的眼前溜走。那些淡淡的文字,透着浓浓地怀旧情感,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期盼,这些小说里随处可见。这个被海神妈祖庇佑的家族,虽经历了多舛的命运,最终所有的恩怨都被彼此之间那斩不断的亲情淹没,我仿佛看到了主人公倾情泪流之后绽放唇边的微笑。
那一个被称为海神家族的大家庭,汇聚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一个世纪,被几段不同的人生分割开来;而那一座叫台湾的海岛,中国版图上渺小的部分,萦绕的却是祖祖辈辈未完成的梦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