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欢看一些老电影,一部《我的父亲母亲》,这些年来,已记不得看了多少遍。我很意外,每一次,当我再听到那熟悉的弦律,看到“母亲”漫山遍野地奔跑,深情地望着“父亲”走过的那条小路,我都无一例外地热泪盈眶。我想,也许打动我的并不仅仅是电影本身,更多的是隐藏在电影背后的东西。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任何影视作品,都比不上它的原著来得感人,视觉效应与文字那独一无二的穿透力,不能同日而语。直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彻底地将我改变。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一下子就被拨动。母亲穿着大红袄,扎着两支小辫儿,倚在门口甜甜地笑着;母亲亲手织的“红”,绕在村里小学的梁上,父亲每每望去,都是脉脉柔情;母亲清澈明亮的眸子,闪烁着期盼和爱慕的光芒;还有,母亲对父亲那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些唯美的镜头,给了我一个错觉,我想,原著一定更是优美中夹杂着点点苍凉,残酷中又带着丝丝温情。于是,找来了作家鲍十的原著。可事实却难掩无以言表的失望,与荡气回肠的电影相比,原著平淡的笔调,似乎没有太多的亮点。
我不得不佩服张艺谋,他将一个平淡的故事,演绎地这般多情与美丽。 缓慢宁静的节奏,似一幅斑驳的油画。
“彩色”的回忆,代表了母亲与父亲之间,那美好的爱情。乡村里蜿蜒的小路,有些破旧的马车,载着父亲几度来回;母亲站在山坡上,静静地等待,只为等到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人;母亲一连几天,跑遍几十里山路,只为找到那只父亲留给她的发卡。这一切,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地单纯,那个年代的爱情,美得让人心疼,又不得不肃然起敬。
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母亲爱听从教室里传出来的读书声,她说,“听了四十年,还没有听够。”这辗转四十年的爱情,这汇于时间的海洋,静静地流淌的四十年,母亲不介意自己容颜的老去,不介意似水的年华匆匆而过,无法忘却的是这余音绕梁的读书声,在她的心里,这声音就是她的念想,就是她的爱情,是她对父亲深深地眷恋。
安葬了父亲之后,儿子即将远行。他来到村里的小学,为纪念父亲母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母亲缓缓地踱到门前,听到教室里那朗朗的读书声,老泪纵横。曾经,她深爱的人,也这样不知疲倦地教书育人;曾经,那个为了她留在这个乡村的青年,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留给了她。如今,逝者远去,她望着教室里小小的讲台,那是父亲无数次站过的地方,仿佛还带着父亲留下的痕迹,却再也看不到那个苍老的背影。电影变成了黑白色,将母亲青春的记忆留在了过去,将父亲对她的爱情永远定格在了那斑斓的年代。风霜的母亲,缤纷的记忆,我的泪也忍不住随母亲孤单的身影,无声地流淌。
电影缓缓地落幕,我在想,以后,人生的路上,再也无人牵手,那个形单影只的母亲该怎样填补这心灵的空白。记忆,可以将她停留在那个如花的年代,久久地回味吗?或是,她的心也随着父亲早已远去的灵魂,渐行渐远?
我终于懂了,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爱情,终因死亡而结束。父亲无力再爱母亲,不是因为背叛,而是生命到了终点。这样缱绻的爱情,是多么珍贵啊!我恍然,爱,贯穿电影的始终;爱,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更没有高科技绘制的特写或是特技,有的只是简单的情节,感人的音乐,还有一段真挚的情感。父亲与母亲之间那单纯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曲折情节,却足以震憾现代人脆弱的心灵;儿子对父亲母亲那与生俱来的爱,悲凉中也处处透着温情。
忽然想到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同样平淡的爱情,却也是相濡以沫走过了几十年。我常常疑问,爱情,到底有没有保质期限?若是有,几十年还彼此相爱的人,该是多么幸福啊!
爱,是一个伟大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这汇入人间的种种情感,都以“爱”为前提。用心地爱,用力地爱,人生,因为有爱而精彩。
加载中,请稍候......